第195章 吃上尚书长女软饭的那个书生33(2 / 3)
这一去,便是整整一个下午。
御书房内,皇帝详细询问了嘉佑旧案的每一个细节,并与当前形势进行比较。
纪黎明不仅对答如流,更能引申开去。
皇帝当即采纳了他所提旧案中的核心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了旨意。
数日后,朝廷使者持圣旨奔赴西北。
月余,好消息传回,冲突各方在朝廷斡旋下达成协议。
局势得以缓和,一场可能的边衅消弭于无形。
经此一事,皇帝对纪黎明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聪敏勤勉,博闻强记,通达实务”
这是皇帝私下对心腹太监评价纪黎明的话。
不久后,翰林院进行例行考核调整。
掌院学士周学士递上的名单中,纪黎明的考评列为“上等”
,评语中肯而褒奖有加。
皇帝御笔朱批,直接擢升纪黎明为翰林院侍读。
擢升的旨意传到翰林院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下班回府,纪府上下自然又是一片欢腾。
纪父纪母喜极而泣,深感荣耀。
秦余和纪明澜也由衷地为他高兴。
孟尚书得知消息后,只是在下次翁婿见面时,淡淡说了一句:
“侍读之位,更需谨言慎行,伴君如伴虎。”
但眼中那抹欣慰与赞赏,却是掩藏不住的。
升任侍读后,纪黎明获得了参与经筵的机会。
经筵是为皇帝讲读经史,探讨治道的御前讲座,能参与其中的皆是学问渊博,深受信任的官员。
一次经筵上,讲读的是一位老翰林,内容是关于《尚书·禹贡》篇,涉及古代地理、赋税制度。
老翰林照本宣科,讲得有些枯燥。
皇帝听得兴致不高,随口问及当下江南漕运与《禹贡》中所载水道变迁及赋税输送的关系。
老翰林一时语塞,对此涉及实务的问题准备不足。
这时,纪黎明出列躬身道:
“陛下,臣或有浅见。”
皇帝见是他,来了兴趣:“哦?纪侍读但说无妨。”
纪黎明将古代经典与漕运难题相结合,引经据典,又直指要害,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虽然“海运”
之言略显敏感,但其思路之开阔、分析之透彻,令在场众人,包括皇帝,都为之侧目。
皇帝沉思良久,缓缓道:
“纪爱卿所思甚远,漕运之弊,确需大刀阔斧革新。
汝今日之言,朕记下了。”
经筵之后,皇帝单独留下了纪黎明,又详细询问了关于漕运改革的一些想法。
纪黎明在官场上声名鹊起。
而他与孟枕月的婚期,也终于在双方家长和官媒的共同努力下,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
就在婚期前几日,一道意外的恩旨从宫中传出:
皇帝陛下感念新科状元纪黎明勤勉王事,献策有功。
特赐玉如意一对,宫缎百匹,并钦天监择选的吉日完婚,着内务府协理部分事宜。
这道恩旨,无疑是天大的荣宠。
孟尚书府上和纪府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荣耀和喜悦。
终于,大喜之日到来。
这一日,京城万人空巷。
状元郎迎娶尚书千金的盛大场面,成了百姓们津津乐道数十年的谈资。
纪黎明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大红喜服,胸戴红花,俊朗的面容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身后是绵延数里的迎亲队伍和皇帝钦赐的仪仗,鼓乐喧天,荣耀非凡。
花轿临门,新人拜堂。
一切礼仪都隆重而圆满。
洞房花烛夜,纪黎明轻轻挑开孟枕月的大红盖头。
烛光下,但见新娘凤冠霞帔,面若桃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