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新店内测大成功(1 / 2)

加入书签

新店“内测”结束后的第三天下午,金子明正在办公室整理顾客反馈数据,手机弹出一条特别关注推送。

来自知名旅游专栏作家、自媒体人徐静安的公众号更新。

标题是:《在商业街的烟火里,触摸到食物的“根”》。

金子明心头一跳,立刻点了进去。

文章开篇是一张精心构图的黑白照片:午后阳光斜照进“膳时记”新店的落地窗,在原木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一碗热气袅袅的“古法煨土鸡·南山盅”居于画面中央,旁边是翻开的菜单,隐约可见“青石镇”、“南山坡地”字样。

配文简洁:“喧嚣都市一隅,一碗有来历的汤。”

徐静安的文字,一如既往的冷静、克制,却带着一种穿透细节的洞察力:“受邀体验一家新店,本以为是寻常的商业区餐饮。但从踏入‘膳时记’悦动新天地店的那一刻起,就意识到有些不同。

没有喧宾夺主的营销话术,没有刻意营造的‘古风’场景。空间是现代的,温暖的,但目光所及,墙面上几幅素净的相框悄然牵引了你的视线。那不是常见的装饰画,而是一位老人蹲在薄雾笼罩的坡地上,小心翼翼挖出一根沾满泥土的山药的瞬间特写。是山药断面晶莹拉丝的特写。是那片名为‘南山坡地’的、沐浴在晨光中的土地全景。

图片下的文字吝啬而有力:‘青石镇南山坡地,向阳沙壤,山泉灌溉。’‘赵老伯,古法种植三十年。’这是一种沉默的宣言。它不急于向你推销,只是平静地告诉你:你即将入口的食物,来自哪里,经由谁手。这种底气,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我点了招牌的‘古法煨土鸡·南山盅’和‘桂花蜜酿·坡地糕’。汤品清澈,鸡肉酥烂,山药入口即化,带着食材本真的甘甜。点心清雅不腻,桂花的香与山药的润结合得恰到好处。

味道是上乘的,但更打动我的,是服务生一句自然的介绍:‘先生,这山药是青石镇南山坡地赵老伯种的,老人家坚持古法,不用化肥,长得慢,但味道特别扎实。’

她没有背诵稿子,像是在分享一个她自己也认可的事实。这种‘认同感’,是训练不出来的。我注意到,邻桌一家人在听完类似的介绍后,那位老先生仔细端详着碗里的山药,对老伴说:‘这味儿,有点像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吃到的。’那一刻,他吃的已不只是一道菜,而是一段被唤醒的记忆,一种与土地重新连接的安心。

这家店做的,不仅仅是餐饮。它巧妙地在一个现代化的空间里,构建了一个微缩的、可感知的‘风物现场’。它让‘从土地到餐桌’这个被用滥的概念,变得具体、真实、可触摸。它没有刻意强调‘文旅’,却让你在用餐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对特定风土人情的短暂神游。它没有空谈‘文化’,但那墙上的一张张照片,服务生的一句句闲谈,都在无声地传递着对劳作、对传统的尊重。

在当下众多追求‘网红打卡’、注重形式远大于内容的餐饮项目中,‘膳时记’的这家新店,展现了一种罕见的‘静气’和‘深度’。它不喧嚣,却自有力量。它让我看到,商业与情怀、体验与内涵,是可以如此熨帖地共存的。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旅体验,或许就该如此:不是将文化生硬地植入商业,而是让商业自然地生长出文化的根系,让每一份消费,都成为一次有温度的连接。”

文章最后,是几张抓拍的照片:墙上赵老伯专注的眼神、顾客品尝时满足的表情、那碗汤氤氲的热气。

没有过度修饰,却充满了故事感。

金子明一口气读完,内心激动不已。

徐静安的文章,精准地捕捉到了他们试图传递的所有核心价值,并且用他独有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了升华。

这远非一篇普通的探店软文,而是一篇极具深度的行业观察和人文随笔。

他立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