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微服私访的贵客(2 / 4)

加入书签

材的实际检测数据,结合王安浩师傅的品鉴经验,进行动态微调。

“比如,如果一批枸杞的甜度稍高,我们可能会适当减少配方中其他天然甜味食材的用量,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口感和效用稳定在预设的范围内。

这是一个将数据科学与传统经验相结合的过程。”

安德鲁一边快记录,一边继续追问:“那么关于营养成分的保留率和生物利用度,你们在烹饪工艺上有什么特别的考量?比如,如何避免长时间炖煮导致某些热敏性营养成分的过度损失?”

刘营养师自信地回答:“我们针对不同食材的特性,优化了预处理和加热方式。

例如,对于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食材,我们会采用快蒸制或后期加入的方法。

而对于需要长时间炖煮才能析出有效成分的根茎类药材,我们则会控制火候,采用‘文火慢炖’而非‘武火急沸’,以求在萃取和保留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这番对答如流、数据与经验并重的解释,让安德鲁频频点头,眼中赞赏之色愈浓。

与此同时,兰斯则更关注研的理念和团队的人才结构。

他走到王安浩和陈厨的工作台前。

“王博士,陈大厨,你们好。”

兰斯的语气带着尊重,精准地称呼了王安浩的新身份,“我很好奇,在‘膳时记’,深厚的理论知识与精湛的烹饪实践是如何结合的?创新的灵感通常来源于哪里?”

王安浩放下手中的布,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坦诚地看向兰斯:“兰斯先生,您问的这个问题很关键。

在学校,我们学了很多‘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方子有效,为什么这味药适合那种体质。

但到了店里,我才真正开始理解‘怎么用’。”

他指了指外面大堂的方向,语气变得具体:“比如,理论上我知道‘思虑伤脾’,但直到天天看到那些加班到很晚、脸色疲惫的客人,听到他们说‘没胃口’或者‘吃了也不消化’,我才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

这时候,书本上的知识就活了——我会去想,怎么把‘健脾’的理论,变成一碗他们愿意喝、喝下去确实觉得舒服的汤。”

他最后总结道:“所以对我来说,创新的灵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就藏在客人的需求里。

理论帮我找准方向,而每天的实践,告诉我怎么把这条路走通、走顺。”

陈厨在一旁笑着接过话茬,他拿起一小片天麻,默契地进行了实例补充:“王博士说得在理。

比如这天麻,理论我们都懂,能息风止痉。

但真正让它‘活’起来,得靠厨房里的功夫。

我们现很多用脑过度的年轻人常有紧张性头痛,王博士从理论上判断这与‘肝风内动’有相似之处。

我们就一起琢磨,把它和鲜美的鱼头一起清蒸,我负责把控火候和调味,既保留药效,又彻底去除了它的微涩感,做成一道客人吃了觉得是美味,实则不知不觉中调理了身体的菜。”

兰斯听得十分专注,目光在沉稳的王安浩和爽朗的陈厨之间移动,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理论+实践”

组合的巨大潜力。

他追问道:“所以,这个创新的闭环是:王博士从临床现象和理论中洞察需求、提供方向,陈厨您则负责用烹饪技艺将其转化为可口且有效的产品?”

“没错!”

陈厨肯定道,同时指了指墙上的留言板,“而且这个循环是开放的,最终还要回到客人那里去检验。

我们非常重视客人的真实反馈,那是我们优化方向最重要的指南针。”

王安浩也点头补充:“是的。

这种基于真实世界反馈的持续迭代,其价值不亚于严谨的临床试验。

它能帮助我们现理论在复杂现实环境中的有效边界和优化空间。”

这番交流,不仅让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