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沾着泥土的回信(1 / 2)

加入书签

菜畦新翻的泥土还带着湿腥气,孩子就现暖棚的塑料布上沾着些奇怪的印子——不是露水的痕迹,是带着星蜜的指印,指缝里嵌着的褐土,和海边菜畦的沙粒一个模样。

顺着指印往棚角看,那里放着个粗布包,包绳缠着根渔网线,线尾系着枚贝壳,壳里盛着的,竟是半捧异乡的泥土,土面上浮着张揉皱的桃花笺,边角还沾着片干枯的银莲花瓣。

“是远方的回信!”

街坊奶奶解开布包,泥土里滚出些细小的种籽,有耐盐碱的,有抗风沙的,每粒都裹着层薄泥,像刚从菜畦里刨出来的。

她捏起颗种籽凑近闻,土腥味里混着熟悉的甜香,是星蜜浸透的味道,和祠堂陶瓮里的种籽气息严丝合缝,“连泥土都带着信呢,说他们的菜长得好。”

桃花笺上的字是用竹签蘸着泥水写的,笔画歪歪扭扭却格外用力:“按您说的,往土里掺了灶灰,银莲扎根了,结的籽比去年多三成。

这包土带着我们菜畦的气,混进您的土里,就当我们也在这儿种了。”

末尾画着个笨拙的笑脸,嘴角的弧线里,藏着个极小的“谢”

字,是用指甲在泥上刻出来的。

孩子把异乡的泥土往菜畦里撒,土粒落地的瞬间,新苗突然往两边弯,让出条细缝,缝里钻出的根须缠着渔网线往深处钻,钻过的地方,星蜜画出的线变成双色——一半是村里的黄土色,一半是海边的褐沙色,像两条支流汇成了河。

归田人蹲在缝边笑:“这是泥土在认亲呢,不管哪来的土,混在一起就不分你我了。”

祠堂的供桌上,新牌旁堆起了越来越多的布包,有的来自平原,有的来自山区,每个包里都裹着点异乡的土,土上压着张桃花笺:“我们的菜能治想家的病了”

“病友们看着菜畦笑的次数多了”

“孩子说这是外婆家的味道”

……最底下的布包用病号服的布料缝的,里面的土混着点药棉,笺上的字被泪水洇过,却透着股劲:“银莲开花那天,我能下床了”

新泉的水面漂来个木盘,盘里的粗瓷碗盛着各色泥土,碗沿的金线连在一起,在水面拼出张完整的地图,每个土样旁都插着片银莲花瓣,瓣上的针脚印里,写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是阳台菜畦陪着病人熬过化疗的夜,有的是海边篱笆菜畦让异乡人找回了踏实,还有的是沙漠边缘的耐旱种,在风沙里开出了第一朵花,成了过路人口中的“希望”

“沾着土的信才够真。”

街坊奶奶往每个碗里撒了把村里的土,碗里的双色土突然冒出热气,在盘里凝成个光鱼影,鱼腹里装满了桃花笺,每张都写着同一句话:“菜在长,我们也在长”

孩子摸着光鱼的鳞片,突然现上面的针脚印是连在一起的,从村里的菜畦出,绕着地图转了圈,最后又回到了,像条走不完的路,却处处是牵挂。

暮色漫过菜畦时,异乡的泥土已经和村里的土融在了一起,新苗的根须在土里织出张双色网,网上的针脚印里,浮出无数个重叠的手:有翻土的,有浇水的,有摘菜的,有捧着桃花笺掉泪的……所有的手都在泥土里交叠,像在说:泥土连着泥土,菜根缠着菜根,我们从来都没分开过。

归田人把新收的菜籽装进粗布包,每个包都裹着把村里的土,包角绣着小小的光鱼。

孩子往包上贴桃花笺,想了想,在“我们的菜长得好”

后面,加了句“土够肥,等你来种”

,字迹旁边沾着点湿泥,像怕远方的人看不清似的,特意用土加重了笔画。

山巅的风铃声裹着泥土的香飘下来,暖棚的塑料布上,新的指印还在不断增加,有的深有的浅,却都朝着菜畦的方向。

街坊奶奶望着远方,突然明白这些沾着泥土的回信从不是普通的信,是把日子的重量、希望的温度、隔着山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