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良渚回响:跨越五千年的感知(3 / 4)

加入书签

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技艺,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在坚硬的玉石上刻画出毫米级的精细纹样?仅仅是靠耐心和简陋的工具吗?还是他们掌握了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能量运用方式?那些纹样,除了象征意义,会不会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编码”?

他又想到了古埃及金字塔、玛雅神庙,世界上许多古文明遗址都存在着现代科学难以完全解释的谜团。难道古人真的掌握了一些超越我们认知的、关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奥秘?他们没有我们这样的电子设备,于是将智慧和信息“镌刻”在了大地之上,“编织”进了建筑之中,“注入”到了玉器之内?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他的队员们,就是因为具备了特定的知识结构,并且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下,与这些“古代信息载体”产生了某种形式的“共振”或“量子纠缠”,从而接收到了那些被编码的信息片段。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苏一用力晃了晃头,试图驱散这些过于大胆的猜想。他是科学家,需要的是证据,不是空想。

但他内心深处,却有一个声音在告诉他:这或许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接下来的几天,苏一没有声张,而是开始了一项秘密的验证实验。他没有告诉队员们他的新猜想,只是分别给他们布置了一些新的、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他让小林去研究一件从未公开展出过的、纹样模糊的小玉饰,让她尝试解读其“含义”。

他让老王去分析一处从未进行过考古发掘的、疑似建筑基址的扫描数据,让他尝试“推测”其可能的建筑结构和功能。

他让李教授去研究一条新发现的、与已知水利系统似乎不相连的古沟渠,让他分析其可能的水流走向和用途。

苏一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如果队员们真的能“感知”到信息,那么他们对这些未知对象的解读和推测,应该会比纯粹基于现代知识的分析更加准确,甚至能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但事后可以被验证的观点。

几天后,结果出来了。

小林对小玉饰的解读让参与鉴定的老考古专家们瞠目结舌。她不仅描述了纹饰的细微结构(有些甚至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还“感觉”到这是一件与“生育”和“丰收”相关的护身符,其纹样组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谷物的丰产”。而后续对玉饰材质和微量残留物的分析显示,其原料确实来自一处与祭祀农业神相关的遗址,且表面有长期佩戴的痕迹。

老王根据扫描数据“推测”的未知基址结构,与苏一悄悄请教的一位资深建筑考古学家的初步判断高度吻合,甚至在几个细节上,老王的“直觉”给出了更合理的解释。那位老专家惊讶地问苏一:“你们团队里什么时候来了位对史前建筑结构这么有研究的高人?”

李教授对那条古沟渠的水流分析,提出了一个“截弯取直,分洪引流”的大胆假设,起初遭到了其他水利专家的质疑,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但苏一组织小型探沟发掘后,果然在沟渠的某个位置发现了人工筑堤和导流坝的痕迹,初步证实了李教授的推测。

实验结果让苏一彻底沉默了。他无法再用“巧合”或“集体癔症”来解释这一切。队员们确实“感知”到了某些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被验证的信息。

难道,良渚古人真的以某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将他们的智慧、知识、甚至情感,“存储”在了这片土地和他们创造的器物之中?五千年的时光,并未将这些信息完全磨灭,它们像沉睡的种子,等待着合适的“土壤”和“气候”,重新焕发生机。而他的队员们,因为各自的专业素养和对遗址的深度接触,恰好成为了激活这些信息的“钥匙”。

这个发现如果公之于众,将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它将彻底改写人类对古代文明的认知,甚至挑战现有的科学体系。苏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