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零章 对比(2 / 3)

加入书签

象,或者以杨振在朝廷文官心目中的名声,遇到的阻力必定小不了。

杨振心里很清楚,那些文官,齐心协力干好一件事可能很难,但是乱搞一通搅和黄一件事却很容易。

当然,在杨振与祖泽润的“谈判”

,杨振也做了一些明显的“让步”

事实上,他完全可以独占盛京城,但他选择了与辽西兵马共同占领。

一来是为了打消朝中大臣们甚至是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猜疑之心。

二来也是为了换取以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各路人马在接下来许多事情上的合作。

洪承畴麾下蓟辽督师府直属的人马,在战后大概率是要被撤回关内的。

包括宣府镇杨国柱的兵马,在占领盛京,将其名字改回沈阳以后,也没有继续留在关外的理由,如无意外,大概率要撤回关内。

唯有原来的辽西各路兵马和杨振麾下的金海镇各路人马,如果操作得当,是有很大概率分驻关外的。

那么双方的主力兵马最终能不能如愿留在关外,关键就在于双方能不能打好配合,不要互相拆台。

如果杨振与辽西方面起冲突,辽西方面只需要一招,就能让金海镇有苦说不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比如说辽东镇镇城所在地的问题。

要知道辽阳城可是最早的辽东镇镇城所在地。

现在辽阳城已经收复了,将来拿下盛京后,整个辽东都收复了,那么辽东镇镇城要不要回到了辽阳城呢?

辽西方面只要提出这个问题,杨振就会很被动。

虽然他相信辽西方面不会这么做,因为将其镇城搬回辽阳城也未必符合现在辽西各路人马的利益,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所以在谈判中,杨振与祖泽润直接明确了,战后辽东镇镇城的所在地只能在锦州城和广宁城之间选择,如果战后辽西各路兵马还叫“辽东镇”

的话。

当然,在辽阳城上帝庙的这场“谈判”

,只是明确了辽东与辽西以后合作的基本原则,并没有敲定更进一步的细节问题。

毕竟,盛京城仍然在清虏的手里。

眼下的“大清国”

除了在广宁城内至少有两三万的两红旗主力之外,盛京城内还有两黄旗和正蓝旗的主力以及其他盛京八旗的部分主力,盛京城内可用之兵马至少当在五万人以上。

如果算上可以随时征召的盛京八旗满蒙余丁,多尔衮在盛京城内外可用之人力,有可能在八、九万左右。

如果再算上城内的八旗汉军人丁,以及城内八旗王公贵族们庞大的包衣奴才数量,多尔衮他们可以征用的人力,甚至也能在短时间内膨胀到十五万以上。

这是杨振之前与“大清国”

的户部右参政邓常春谈话之后大致计算出来的数字。

这次辽阳城之后结束以后,杨振收降了南褚、杨文魁、白尔赫图、毕力克图、全节等人,对盛京城以及盛京八旗数量也有进一步的了解。

盘踞辽沈一带的所谓“大清国”

,其国内最多的人口并非满蒙人丁,反而是他们历次入关劫掠带回的汉族人口。

这些汉族人口被带回以后,有的编入八旗汉军各个牛录,这就算是入了旗,有了一定身份地位,会被计入八旗人丁户籍当中。

但是这是极少数,大多数被掳掠而来的关内人口都被分给了八旗螨洲、八旗蒙古的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之家做了奴隶,也叫包衣人。

而包衣人又分很多种,数量最大的是在旗人田庄劳作,被包衣群体里的上等人庄头阶层看管劳作的包衣家奴。

他们数量最多,但是没有户籍,完全依附于旗下包衣里的庄头人为生,专门负责种地耕作等各种苦口累活,完全是农奴性质的一个群体。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