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莫名洞穴溶洞秘境六(1 / 2)
虽说在外电报,需要由研究院电报室中转,再往这边回传,中间会耗点时间,但依旧是眼下最快的联系方式,比派人跑断腿送信快多了。
而且通过总站备案,每一条消息都能形成系统记录,既能让圣皇及时掌握这边的局势,不用瞎猜,也能让研究院那边更快根据情况制定后续预案,免得耽误事。
玉牌所在的洞窟本就不大,众人拿着电池灯仔细排查每个角落,没搜多久,就在之前堆放碎石的角落,找到了那处被薄土掩盖的陷坑——
洞口得有丈余宽,明显是突然坍塌出的洞窟。
对常年出任务、爬过无数陡坡深穴的远征军来说,下坑不是难事:
他们直接搬出皇庄出品的折叠梯,榫卯结构“咔嗒”
一拉一抽,一架三尺宽的铝钢方管梯就稳稳架在了坑边,既结实又不用费力气组装。
方正化没等众人多议,率先抓着梯栏往下爬,靴底踩在梯阶上出沉稳的“咚咚”
声;
几名经验丰富的远征军士兵紧随其后,手里的电灯照亮坑底的每一寸土地。
等确认坑底没有暗洞、足够安全后,才在下面喊:
“能下来了,小心点!”
让研究团队的人顺着梯子慢慢往下走。
留在坑上的远征军战士则没闲着,搬来石块垒在坑边,又开始人工挖掘缓坡土梯,确保后续需要的绳索、药箱等装备能顺利运进来,不用来回折腾。
沿着洞穴往里走了没多久,前方的黑暗里突然露出一片黑白——
走近一看,竟是一堆被烧裂的石块,碎渣上还沾着黑色的焦印。
方以智赶紧上前,蹲下身用手指戳了戳石块断面,又闻了闻残留的气味,很快抬头确定:
“是咱们用的压缩燃料烧的,焦痕还新鲜,最多过了一夜!”
这话让所有人都悄悄松了口气——
显然路径没找错,蓄塘队肯定是从这里走进去的,没走岔路。
又往前走了一段,洞穴突然变得开阔,溶洞特有的石乳风景毫无预兆地撞进眼帘——
有人赶紧打开随身的射灯,光柱扫过之处,倒垂的钟乳石、挺立的石笋、垂落的石幔形态被照得一清二楚,乳白的石体泛着温润的光泽,层层叠叠的纹路像天然雕琢的艺术品,连水珠从石尖滴落的模样都透着精致。
这从未在北方见过的景象,让跟来的人都愣在了原地,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彻底看呆了,手里的火把都忘了举。
宋士慧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几乎是一个箭步就冲到了最近的钟乳石下,手忙脚乱地从背包里掏出放大镜,柄杆都差点拿反——
他研究的核心课题正是“地貌土壤区域性特色”
,北方溶洞在他的研究清单里,一直是只闻其名未见其形的关键项,此刻见到真容,早已把“找人”
的初衷抛到了脑后。
要知道,这种喀斯特地貌多见于降水充沛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岩石经长期雨水溶蚀才会形成这般奇特的石乳景观,如今出现在干燥少雨的秦岭以北,本身就透着不符合常理的特殊性。
他对着钟乳石的侧面反复观察,指尖轻轻摸着石体的纹路,嘴里还下意识地念叨着溶洞成因:
“这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的典型地貌,形成必须满足三个核心条件——
可溶性岩石、含水碳的溶蚀介质,还有持续流动的水体,缺一个都不行,北方怎么会有……”
旁边的薛凤祚忍不住追问,为何南方更容易出现这类溶洞,北方却少见。
宋士慧举着放大镜,侧耳指向溶洞深处传来的“哗啦啦”
水流声解释:
“南方雨水多、水系交错,地下水位常年偏高,含水层也更密集,地下水能持续渗透石灰岩,慢慢就把岩石溶出缝隙,再逐年冲刷扩大,才形成了这些溶洞。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