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1章 共生中枢七彩融光(1 / 2)

加入书签

共生地图上的琥珀色闭环光点刚交织成网,雾林旁的共生枢纽就传来细碎的愁绪——对着屏幕的阿汐,正对着闪烁的红点叹气。

跨域闭环虽已形成,可新的难题接踵而至:草原的堆肥需求与酱园的供给节奏错配,古城研学与沙漠研学的客源调度混乱,连高原藏区来的牦牛绒滞销求助,都因信息传递滞后卡在了半路。

阿汐滑动着满屏的求助消息,对着共生网直播:“各联盟像散珠,资源碰不上需求,谁能帮共生网连成真正的‘活脉’呀?”

视频刚传开,城里的设计师带着团队出现,身后是巨大的数字大屏:“建‘共生数字中枢’!”

她指尖划过屏幕,浮现出融合了活字纹路的可视化地图,“像教务数据大屏那样,实时显示各联盟的供需——草原缺肥标红,酱园有余标绿,点击就能直接对接!”

她还展示了ai调度系统,“研学订单自动分流,避免扎堆。”

社区的小循紧跟着举着旧木改的触控笔:“用回收的触控屏芯改装操作终端!

像修旧家具那样加固,配竹生编的防护套,耐摔还环保!”

他还寄来旧帆布缝的便携收纳包,“带着终端走村串户,老人也能操作。”

山区的小墨带来了文化内核,举着新刻的活字:“把‘共生公约’刻成活字拓本!

像印教具那样,把‘资源对等、按需分配’的规矩拓在中枢的墙上,再做成数字版嵌入系统,让技术守着初心!”

他特意刻了“信”

“和”

二字,标注“刻深三分,记牢于心”

渔湾的小渔则分享了监测经验:“加‘空天地’监测模块!

学海岛的智能浮标,在稻田装湿度传感器,在草原设植被监测仪,数据直接传中枢,需求预判比人快一步!”

生态专家补充道:“用ai算法分析数据,提前三个月预警草场沙化、稻田旱情,变‘被动响应’为‘主动调配’。”

阿汐照着法子行动:和伙伴们搭建数字中枢,旧物改的终端配到各联盟,活字公约的拓本贴满枢纽墙面。

为谢众人,她把各地寄来的特产拼成“共生礼盒”

——沙漠的沙棘原浆、古城的槐花糕、草原的奶豆腐,托驿站送遍全网。

设计师用礼盒拍了中枢宣传视频,小墨把礼盒图印在活字绘本里,到手札笑称“一盒尝遍共生味”

雾林的晶芽此刻迎来了蜕变:之前所有颜色的纹路——青绿、稻黄、暖橙、墨黑、湖蓝、碧绿、青灰、琥珀——顺着银网汇聚,凝成璀璨的七彩光纹,像一条活脉缠上中枢的穹顶。

当第一笔草原堆肥订单通过中枢匹配成功时,晶芽飘出七彩微光,落在共生地图上,枢纽位置亮起星形光点,旁缀“互联齿轮”

图案。

青羽灵鸟衔着数字终端的碎片飞过,所到之处皆生智慧:高原的帐篷里,终端显示牦牛绒对接了古城文创工坊;胡同的课堂上,孩子们用终端学查共生数据。

更动人的是“科技-文化-伦理”

的深度共生:数字中枢让资源流转效率翻了三倍,酱园的酱渣精准送到缺肥的草原与沙漠;活字公约守住了底线,没有出现“重收益轻生态”

的失衡;跨域协同再升级——食堂的剩菜堆肥量通过监测提前上报,中枢直接分流给周边稻田;阿汐带着小不点们做“共生讲解员”

,直播中枢运作,喊着“科技帮我们守家园”

半月后,中枢变了模样:数字大屏上的光点实时流转,旧物改的终端摆在每个联盟的工坊里,活字公约的拓本旁围着学规矩的年轻人;高原的牦牛绒做成了古建研学的文创挂件,沙漠的沙棘原浆通过中枢对接了社区食堂,连偏远藏区的青稞都找到了城里的收购商。

阿汐带着伙伴们办起“共生运维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