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3章 火种传代共生永续(1 / 2)

加入书签

共荣光网的七彩光芒刚稳定半月,灵脉网的“传承留言板”

就多了些沉甸甸的字迹:扎西在绘本上贴了张自己布满老茧的手与孙子稚嫩手掌相叠的照片,配文“暖窖的柴要传下去,可我的腰弯了,教不动了”

;老周奶奶来一段语音,声音带着笑意却藏着倦意“渔网的结法记不全了,怕误了孩子们”

;西域的长老则画了个空荡荡的沙棘枝鸟窝,备注“部落的老人们走了,谁来教年轻人看风种沙棘?”

阿芽摩挲着照片里扎西的手纹,突然想起可可西里三代巡山队接力护羚羊的故事——原来共生的网织得再大,没人接着护,也会慢慢散。

她望着雾林里刚抽芽的新竹,竹根连着老竹,新苗靠着老杆,眼睛一亮:“共生不是一代人的事,得像竹根生笋,一茬接一茬!”

阿树立刻补充:“我们得把老辈的经验变成‘火种’,让年轻人能接着烧!”

两人当即起“共生火种计划”

,让各地推选“火种传承人”

——扎西的孙子接过爷爷的烟斗模型,成了草原的传承人;老周的孙女捧着奶奶的旧渔笼,挑起南海的担子;西域的少年攥着长老编的鸟窝架,接下沙棘林的接力棒。

阿竹则给初心绘本新增“火种册”

,每一页都留着“老经验”

和“新实践”

两栏,老辈们录下语音教程,年轻人贴上自己的尝试记录。

星陨族为计划添了关键一笔:他们将共生晶核的光芒转化为“传承火种”

,嵌在各地的“火种驿站”

里——草原的驿站是暖窖旁的石屋,南海的是渔船上的木盒,西域的是沙棘林的树洞。

火种一触碰到老辈的信物,就会浮现出当年的实践画面:扎西爷爷教修暖窖的身影、老周奶奶留鱼苗的动作、长老看风辨向的神情,就像老人们从未离开。

更贴心的是,“火种册”

里加了“跨代问答区”

草原的小传承人对着火种问“雪天怎么给燕麦苗保温”

,扎西的声音立刻从晶核里传出:“暖窖的草要铺三层,最底下垫燕麦秸秆,防潮!”

非洲的少年问“怎么让蜜蜂多待一会儿”

,长老的语音带着笑意回应:“花田旁要留一汪浅水区,蜜蜂渴了才会常来。”

这些问答越积越多,“火种册”

成了会说话的“传承宝典”

这天,雾林要办“跨域传火仪式”

扎西的孙子捧着烟斗模型,把草原的火种引到南海的木盒里;老周的孙女提着旧渔笼,将南海的火种传到西域的树洞里;西域的少年拿着鸟窝架,把西域的火种送回雾林的竹根旁。

当最后一缕火种融进共生晶核,青羽灵鸟突然衔来一支阿石当年用过的铅笔,铅笔尖一触晶核,无数道细碎的光从晶核里飘出,落在每个传承人的掌心——那是阿石帮蚂蚁搬虫的画面,是扎西添柴的温度,是老周留苗的温柔。

“这是初代的火种!”

阿树惊呼。

众人顺着光望去,各地的传承故事正在生长:草原的小传承人用爷爷教的方法,在暖窖旁种了片“传承燕麦田”

,每株苗旁都插着写有老经验的木牌;南海的渔娃跟着奶奶的旧渔笼图样,编了新渔笼,特意留了更大的缝;西域的少年照着长老的样子,在沙棘林旁种了片花,蜜蜂在花间筑了新巢。

阿竹在“火种册”

的最后一页画了幅画:老竹根牵着新竹芽,新竹芽连着燕麦苗,燕麦苗拉着海藻叶,每个植物旁都有一老一少牵手的身影,掌心都捧着小小的火种。

旁边写着:“共生不是一张静止的网,是一把代代相传的火——老辈点燃火苗,年轻人添柴续火,火光照亮的地方,就有共生的生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