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8章 6海统筹潮声传脉(1 / 2)
青菱湿地的“城湿共生”
模式刚在全国推广,南海渔村却传来紧急信号——近海爆赤潮,海水呈暗红色,渔民老周的渔网拉上来全是死鱼,连带着湿地流向海洋的河口都开始泛腥,“再这么下去,湿地的水会被污染,城里的海鲜都要断供!”
正在湿地整理自然笔记的阿竹、阿鹭,看着视频里漂浮的死鱼,立刻想起上一章白鹭衔芦苇传信的场景,“湿地连城市,城市连海洋,这是生态链在报警!”
两人带着笔记直奔南海,刚登上老周的渔船,就闻到刺鼻的腥味。
阿鹭翻着笔记里“珊瑚净水”
的记录:“之前南海珊瑚礁白化,我们用轮捕轮养恢复,这次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说不定能让海藻和珊瑚搭着伴儿治!”
阿竹则盯着远处城市的排污口:“城里的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海,氮磷太多才引赤潮,要是像湿地那样,先让海藻过滤再进海,肯定能行!”
可老周却皱着眉摇头:“试过种海藻,可赤潮里的藻类抢养分,好藻根本长不起来!”
阿竹突然翻到自然笔记里“竹海菌菇竞争”
的记录——当年竹海用菌菇抑制杂菌,如今或许能用“有益藻+菌菇”
的组合。
他们立刻联系共生学院:月蛊族送来能分解氮磷的“净水菌”
,南海渔村的传承者则带来耐污的马尾藻苗,“让菌菇分解养分,马尾藻吸收养分,再用竹编网把它们固定在河口,就像湿地的芦苇滤水架!”
孩子们和渔民立刻行动:在河口架起竹编浮床,床底挂着装满净水菌的纱袋,浮床上种马尾藻;阿鹭带着城市环保部门,在排污口装“三级滤水装置”
——第一层竹编网拦垃圾,第二层铺湿地的芦苇碎,第三层撒净水菌,让污水先净化再流进河口;阿竹则设计“陆海共生账本”
:城市餐厅减少一次性餐具,可兑换渔村的新鲜海产;渔民参与海藻养护,能换湿地的灵晶种子,还能通过上海的智能监测仪,实时看海水水质数据。
没想到刚过一周,新问题又冒出来:马尾藻长得太快,缠住了过往渔船的螺旋桨。
阿鹭翻遍笔记,突然看到丝路传脉站寄来的“沙棘修剪法”
,眼睛一亮:“我们把马尾藻和海带套种,海带长得快能及时收割,马尾藻负责净化,就像沙漠里沙棘和韧草的搭配!”
更巧的是,阿竹现湿地的光伏板技术能用上——在竹编浮床上装迷你光伏板,给水下的增氧泵供电,既让净水菌活性更高,又不用拉电线。
渐渐的,赤潮开始消退,海水恢复了蔚蓝,马尾藻长势喜人,渔民收割后卖给城市的饲料厂,反倒多了一笔收入。
最惊喜的是,老周的渔网里不仅有活鱼,还网到了一只背甲带着灵晶微光的小海龟——那是三年前他们放归的幼龟,如今循着洁净的海水回来了。
“这是大海在给我们传信,生态链通了!”
阿鹭捧着小海龟,在自然笔记上画下海龟与马尾藻的图案。
消息传开,“陆海共生联盟”
迅组建:青菱湿地的管护员送来芦苇碎,助力河口滤水;上海的科研团队研出“赤潮预警仪”
,嵌在竹编浮床上,手机能实时接收数据;竹海村的老篾匠改良了竹编浮床,加上可调节的网眼,既不缠船桨,又能固定海藻。
阿竹的自然笔记里,多了新的计算公式:“1亩马尾藻每天能净化2吨污水,1台光伏增氧泵能让净水菌效率提高3倍,城市少排1吨污水,海里就能多1o斤活鱼。”
中秋的清晨,第一艘载着新鲜海产的渔船驶向城市。
阿竹、阿鹭和孩子们站在码头,举着自然笔记记录潮起潮落。
突然,那只小海龟衔着一撮马尾藻,爬上岸落在笔记上——藻叶上的灵脉微光,顺着河口流向湿地,又沿着湿地的绿带连向城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