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2章 春脉生的约与长 山海盟(1 / 2)
春分的聚脉坡浸在暖雾里,去年冬天种的“年柏苗”
冒出嫩黄的芽尖,天鹅滩的冰融成细流,红绳铃铛随着水流轻晃,叮当作响。
守脉堂前的空地上,返乡青年洛桑正领着人搭木架——按春节时的约定,今天要举办“全国柏苗认养仪式”
,各地的守脉者都带着自家的“乡土苗”
赶来赴约,连珠海科技学院的小林团队都背着设备来了,要给认养的柏苗建“生长数字档案”
。
刚到晌午,村口就热闹起来:武夷山的老李扛着一筐茶苗,茶苗根部裹着湿润的红土;榆林的王哥抱着捆沙蒿苗,苗上还沾着大漠的细沙;千岛湖的小张提着装满水草籽的玻璃罐,罐壁贴着“水脉共生”
的小标签。
“去年冬天说好了,春天来和聚脉坡的柏苗做邻居!”
老李放下茶苗,就蹲在古柏坡的苗圃旁,对着小卓嘎递来的《春脉养护手册》琢磨:“你们的‘晨露浇苗法’,刚好能用到茶苗上,等秋天,咱就让柏苗闻着茶香长!”
认养仪式的核心在“双苗共生”
——每个认养者要在柏苗旁种下一株家乡的乡土苗,再挂两块铭牌:一块是手写的“守护约定”
,写着认养人的名字和养护承诺;另一块是带二维码的数字铭牌,扫码就能看到两株苗的生长数据,还能链接到认养者家乡的守脉故事。
小格桑领着千岛湖的孩子阿淳,在柏苗旁种下水草籽,阿淳歪歪扭扭地在纸上写:“我要和柏苗一起长大,守护水脉”
,小格桑帮他把纸条贴在铭牌上,又用手机扫了扫数字码,屏幕上立刻跳出阿淳去年冬天种“年柏苗”
的照片,引得孩子们围着看。
返乡青年们没闲着,洛桑带着几个伙伴在旁边搭起“守脉文创摊”
——把孩子们画的柏苗、红绳铃铛图案印在帆布包上,把《天地脉守记》里的句子刻在木牌上,最受欢迎的是“脉魂坛泥土瓶”
,小瓶子里装着脉魂坛旁的泥土,附一张扎西手写的“守脉寄语”
。
“上次短视频火了后,好多网友问能不能买带‘守脉味’的东西,咱就做了这些,赚的钱全用来买柏苗肥料。”
洛桑拿起一个印着红绳铃铛的帆布包,递给刚认养完的王哥:“这包你带着,就像把聚脉坡的红绳带回去了。”
丹增的数字孪生库又添了新功能——“春脉生长榜”
。
大屏幕上,各地认养的柏苗实时显示生长状态:老李种的茶苗湿度达标,旁边跳着“武夷山茶农老李已远程查看”
;王哥的沙蒿苗墒情正常,弹出他传来的“沙蒿铃铛预警”
视频;小张的水草籽刚芽,屏幕上同步着千岛湖的水温数据。
“现在不光能云守脉,还能比着长!”
丹增笑着点了下屏幕,聚脉坡的柏苗数据旁,跳出一行小字:“今日生长o3厘米,比昨日快o1厘米——来自小卓嘎的晨露浇灌”
。
午后的雨来得轻柔,没打断认养的节奏。
扎西撑着油纸伞,领着各地守脉者走到脉魂坛旁,坛口新添了一圈石板,石板上刻着每个认养者的名字和家乡的乡土苗品种。
“去年埋坛时,我说这是守脉的根;今天添了这些名字,这根就扎到了千里外的山和水里。”
扎西弯腰摸了摸坛旁的柏苗,老李跟着蹲下来,把带来的武夷岩茶塞进坛边的石缝里:“这茶是老茶树摘的,让它陪着脉魂坛,也算咱武夷山和聚脉坡结了亲。”
马老捧着本新订的脉记本走过来,封皮是嫩绿色的,印着两株缠绕生长的柏苗与茶苗,题名《春脉生长记》。
第一页贴着认养仪式的合影,旁边是扎西的手书:“春脉生,人脉长;一株苗牵千里路,一脉情连万重山。”
小卓嘎翻开本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