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2章 《海岛古镇传防:让安全系在救生圈与渔网间》(1 / 2)

加入书签

陈屿的帆布鞋刚沾上海岛的湿沙,兜里的小冰镐(阿雪送的)就撞响了小测温棒——海岛古镇的渔船像撒在蓝海上的银梭,渔港绕着礁石弯,居民阿港正扛着救生圈、拽着渔网巡岸,游客踩着沙滩往浅滩走。突然,远处海浪翻起白浪头,阿港赶紧把救生圈举到身前:“这台风说来就卷人,近海暗礁藏得深易触礁,游客往深海区跑,真遇浪涌连抓的地儿都没有!”

这话点透海岛防御核心:要“防台风浪涌、防触礁溺水、防迷航”,得用居民天天用的救生圈、渔网、航标灯做文章,既不耽误捕鱼、巡岸,又能让居民和游客在海边靠“熟物件”攥紧安全。

他盯着阿港的救生圈看半晌——圈是高浮力橡胶做的,带安全绳,是居民“救命的浮子”。陈屿把冰镐里的震动零件拆下来,嵌进救生圈握把,又在握把缠了两层渔绳(防滑还防海水腐蚀),圈尾拴了小铜铃(和之前工具同款)。绿灯时(海面平静),铜铃不响;黄灯时(浪涌初起),握把轻震(像碰到浅滩暗礁,居民熟得很),铜铃“叮—叮”(提醒往渔港礁石旁躲);红灯时(台风预警),震动变急,铜铃“叮叮叮”(必须往渔港高台应急台跑)。“您扛救生圈巡岸时手不离把,震了就顺着铃声往礁石躲,不用停步。”陈屿递过改好的救生圈,阿港试抛两下,笑:“比看浪头方便,巡岸不耽误,还能顾着网里的渔获!”

针对阿港的渔网,他拆了冰川的小防寒毯,取细铜丝织进网边(增强韧性)——平时捕鱼,浪涌时把渔网铺开绑在礁石上,铜丝能挡碎浪;又在网角缝了防水布兜,装着迷你磁暴贴(用海水胶黏合,贴在渔港石柱上不掉)和“浮力球”(防渔网沉海,兼做信号标)。“您拽网巡岸,遇事贴好磁暴贴、挂起浮力球,渔网就是‘安全网’!”陈屿帮阿港缝好布兜,他拽了拽渔网:“比普通网结实,抗浪不勾礁,还能当临时救生绳!”

海岛的航标灯是“生命线”,陈屿和阿港商量,在航标灯旁装了“台风预警灯”——绿灯常亮(安全),黄灯闪(浪涌预警,远离浅滩),红灯闪(台风要来,撤离)。“航标灯绕着渔港立,灯一亮,不管在哪个滩涂的人都能看见,比喊破嗓子快!”预警灯刚装好,阿港在远滩都能看清,“这下不用跑遍滩涂报信了!”

浪涌来得快,她在每段滩涂旁的礁石上挂了“三色预警旗”(防水耐磨布)——绿旗(安全,可正常赶海)、黄旗(预警,远离深海区)、红旗(紧急,往应急台跑);旗角系了小海螺,风一吹“呜呜”响(盖过海浪声)。“这旗就是海岛的‘哨’,不管在巡岸还是赶海,看旗听螺就知该干啥。”苏清和阿港一起挂旗,居民们都点头:“比看浪头识台风准,旗一换色,就知道要躲险了!”

人群杂,她教大家“海螺号+方言喊号”双预警:渔港高台旁架着大螺号(声音透海浪),黄预警时慢吹“呜—呜—”(提醒游客回岸),红预警时快吹“呜呜呜”(往应急台跑);还让阿港的父亲学“喊号子”,用方言喊“往渔港高坎躲喽”,“居民听方言亲,游客听螺号声也知道跟着跑”。苏清刚吹两下螺号,浅滩的游客就往渔港跑,没人再往深海区走。

她还在渔港高台搭了“台风应急台”——用渔船板拼的高台(防浪涌淹),台边放着折叠木梯(方便爬上来),台上堆着救生衣、干毛巾和防御手册,手册上印着“海岛台风逃生路”,用的是居民熟悉的“礁石名+渔港区”(比如“从‘黑礁’往东渔港高坎跑,再上应急台”),阿港翻两页就懂:“比画地图清楚,记着礁石名就不会错!”

海岛认路靠“礁石、航标、渔港”——这些是居民天天见的老地方。林熵在礁石上刻了“箭头”(涂防水防盐漆,沾海水也清晰),每道箭头指向下一个安全点,比如“往‘黑礁’”“往渔港应急台”。“您巡岸时看礁石箭头,就知该往哪躲,不用记陌生滩涂名。”林熵指着“黑礁”上的箭头,阿港点点头:“咱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