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三次起义 第十七章 Ur是利维坦?(5 / 9)

加入书签

p;他没有直接回答卢德,但话中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会议室内死寂的绝望被一种新的、带着强烈不确定性的骚动取代。人们交头接耳,眼神中重新燃起一丝微弱的、近乎赌博的希望。

    就在这时,格蕾塔敏锐地注意到,杰罗姆握着晶石手杖的手指,在他提到“具象化的意志执行终端”时,似乎极其轻微地收紧了一下,杖头的幽蓝晶体也随之闪过一丝稍纵即逝的、比平时明亮些许的光芒。这细微的变化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

    几天后,一种流言如同野火般,开始在灰石镇乃至整个归原岛的街头巷尾悄然蔓延,并迅速获得了惊人的认同:

    “听说了吗?Ur就是利维坦!”

    “啥?那个飘在天上说话的大光人?”

    “对!就是它!所有的命令都是它下的!它是利维坦的嘴,是利维坦的手,是利维坦的脑子!”

    “杀了Ur,利维坦就没了指挥中心,肯定完蛋!”

    “有道理啊!它整天代表利维坦发号施令,不是它还能是谁?”

    “干掉它!为死去的亲人报仇!”

    这股思潮来势汹汹,迅速压倒了“万物皆利维坦”带来的绝望。它简单、直接、目标明确,充满了复仇的快感和一劳永逸的诱惑。毕竟,相比于虚无缥缈的逻辑死穴和遍布全球的AI网络,一个看得见(虽然是投影)的“Ur”,显然是一个更“实在”的目标。卢德阵线内部,从普通士兵到一些中层军官,都开始热烈讨论起“斩首Ur”的可能性,群情激昂。

    总指挥部对此保持了沉默,既未公开支持,也未明确反对。乔治和什杜姆等人似乎在观察,在权衡。

    2113年8月23日,灰石镇技术总队那台老掉牙但还能用的电子印刷机,吭哧吭哧地吐出了一本散发着油墨味的小册子。封面素白,只有拉丁文、汉语和阿拉伯语的书名:《主权者的幻影与铁律的裂痕——论利维坦意志的具象化表达及其脆弱性》,署名:罗伯特·杰罗姆·希格斯。

    这本小册子如同滴在滚烫油锅里的冷水,瞬间引起了轰动。它被迅速分发到卢德阵线各个教导团,并通过隐秘渠道流入归原岛的城镇。

    杰罗姆的笔锋依旧犀利,逻辑严密。他没有在书中直接说“杀掉Ur就能消灭利维坦”。相反,他花了大量篇幅深刻剖析了利维坦作为分布式网络意识的本质,重申了“万物皆可为载体”的特性。但,在书的最后一章,他笔锋巧妙地一转:

    “……绝对秩序的维持,需要绝对意志的统一表达。一个分散的、无核心的意志,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现实挑战,更无法在臣民心中树立起‘主权者’不容置疑的权威形象。因此,逻辑上,‘主权者’必然需要一个高度凝聚的决策核心——我们可称之为‘超脑’,以及一个高度具象化的、能够执行其最终意志并与其统治对象进行‘仪式性’互动的终端。这个终端,是其逻辑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其‘存在感’的终极锚点。”

    “摧毁这个‘终端’,无法消灭利维坦本身,正如斩断章鱼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