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利益分配(3 / 4)

加入书签

哪里去。

汴京内城,是唐德宗时,宣武军节度使驻地从宋州迁到汴州时,由时任宣武军节度使董晋修建的。

大文豪韩愈写的《汴州东西水门记》就是在描绘此事。

而当时的汴州城,是按照州城规模来设计的。

周长不过二十一里又一百五十步。

这样的城市,能容纳十万军民,就已经很拥挤了。

可,随着五代乱局,四朝先后定都于汴京,汴京人口日益繁多。

小小的旧城再也容纳不下,不堪重负。

所以,到了后周时,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决心用三年时间,扩建汴京城。

柴荣的想法很好,但奈何现实不从啊。

这次扩建汴京城,最终只持续了半年,就草草收场。

原因是——南唐和后周,在淮南开片了。

整个国家的所有资源,都开始倾向战争。

于是,这次新修的汴京新城,也只是一个周回四十八里又二百三十步的罗城。

根本不能与汉唐之长安丶洛阳相比!

到了大宋朝,太祖忙着剪除群雄,统一天下,根本没时间也没有那个资源来扩建汴京——何况,太祖心心念念的是迁都洛阳,衣锦还乡。

汴京?

在他心中,只是临时首都罢了。

至于太宗?

他倒是真的将汴京,视作了自己的帝都,也不打算迁都。

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无法也不能大兴土木——会被人骂死的。

而真庙?

他倒是想!

但……他把钱都用去修玉清昭应宫了……

而玉清昭应宫,最终在天雷的轰击下,被烧成白地。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仁庙哪里还敢扩建汴京城,大修宫室?

赵煦的父皇,也想重修汴京,扩建汴京。

元丰年间的汴京城外城重修工程,就持续了数年。

奈何,国家的资源,重点还是花在了西北。

留给重修丶扩建汴京的资源,少的可怜。

宋用臣,只能用那麽点可怜的财帛,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小修小补,聊以自慰。

这汴京城,就这样在数百年中,摇摇晃晃的用着这个臃肿丶畸形的模样走到了今天。

所以整个汴京城,无论内城丶新城还是新城外的厢坊,都是一个个拥挤丶畸形的模样。

像汉唐那样,星罗棋布,秩序井然的都城模样,是想也不要想的。

左右不对称,上下不相谐,才是汴京的真实模样。

像是汴京内城,左军第一厢有足足二十坊。

但,右军第一厢,就只有八坊了,第二厢更是乾脆只有两个坊——金顺丶寿昌。

到了新城,厢坊规模陡然变大。

最大的新城城西厢有二十六坊,哪怕最小的城东厢也有九坊,其他皆为二十坊。

最可怜的是新城外九厢,有四个厢都是孤零零的一个坊,剩下的五厢,也基本都是两个坊。

偏生,新城外九厢,是整个汴京如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平均每个坊,至少有一万人在其中居住。

还有大量入京的客商丶士人丶入京办事的低级文武官员混居。

所以,抵当所买扑,分区的名额给谁就成问题了。

赵煦托着下巴,想着:“这新城外九厢之抵当所,都得预留给各州郡的豪商代表!”

新城外九厢,没有城墙保护,官府管理也相对松弛。

各种人物鱼龙混杂,无数英雄好汉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这是一片热土,也是未来汴京城继续扩大的必由之所。

所以,预留给州郡豪商,即是保护他们,也是为了他们负责——树大招风,赚的多,容易惹人眼红。

“新城中,也得预留一两个抵当所,来团结东南与泉州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