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赵煦与文彦博的默契(3 / 10)

加入书签

来,应该在这些盐场附近设立监司,建立市、镇,以供商贾往来,并供朝廷管理、收税。

赵煦点了个赞后,就转发给了都堂。

都堂宰执们,只能硬着头皮,在这些盐场设市。

市,自古就是一个商业概念。

在乡村叫草市,在城市叫市井。

入宋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等行政单位大量出现。

并且,居住在市、镇以及城市的百姓,也有了新的身份城郭户。

城郭户和乡村户,开始分离。

两者,开始出现了显著的分野。

比如说,城郭户不交两税,不纳租赋。

他们交商税、牙契税房产税是的,城市居民在大宋每年都需要交房产税。

所以,在大宋,民间的田地,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说法。

城市里的宅邸,也是无定主。

一旦子孙不孝,再富贵的人家,也会家道中落。

譬如说,赵煦刚刚即位的时候,有司不是说找到了昭宪杜太后的后人吗?

堂堂太祖、太宗的生母的嫡系后人。

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离开了汴京,去了边塞谋生。

要不是赵煦新君即位,有司想起来,需要找开国太后家族来当吉祥物。

杜家人再过一代,就要和庶民无二了。

扯远了。

回到盐的问题上,在赵煦借着文彦博的嘴,逼着都堂将密州、登州、海州、明州等地新开的或者那些过去就已经存在,但如今已经扩大了生产规模,且采用了晒盐法的产盐地,设为市后。

就等于在官方层面,承认了这些盐场的合法性。

允许这些盐场的盐,合法的流入市场。

同时也承认了,当地的盐工、盐商是城郭户,盐田则属于房屋、店宅、作坊一类的商业地产。

从而将他们从乡村户里剥离出来。

却,没有划定销售区域,也没有规定官府榷盐政策。

按照大宋社会的理解,只要朝廷不禁榷,那就可以敞开了卖!、

于是,原本还要偷偷摸摸的漕司官兵和东南、京东的私盐贩子们,现在光明正大的夹带海盐和鱼干,运到各地,公开销售。

而户部,在看到这些情况后,直接躺平。

也不争什么榷盐不榷盐。

当然,这也是因为赵煦放出了一个让户部垂涎欲滴的东西榷糖!

比起盐,糖无疑利润更高,也更好管控。

只要抓住上游,就可以躺着收钱,还不用担心被人戳脊梁骨,引发社会矛盾盐,没有人能不吃。

但糖,可以不吃。

看似这是缺点?

但实则是优点。

因为,大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很多。

而糖又具有上瘾性。

吃过一次,就想吃第二次、第三次。

今年正月以来,汴京蔗糖与霜糖的热销,证明了糖的远大前途和在财政上的贡献。

于是,现在的户部也不管榷盐的事情了。

章衡带着户部度支司,直接扑到了糖业上。

如今正在和开封府争夺汴京卖糖所的管辖权。

同时也在和各家外戚打嘴炮官司,想要制定一部律法,将糖的销售,纳入户部专卖与监管下。

郭忠孝来到赵煦面前,将文彦博写的劄子,呈递到御前。

赵煦接过来,只扫了一遍就笑了起来:“要不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太师真乃国家栋梁,社稷支柱也!”

于是,拿起笔就在文彦博的劄子上做了批示:太师之议甚好,请申国公召集相公们集议,拿出具体方略来!

然后便将这劄子,交回郭忠孝,命其誊抄后,分送两宫与都堂。

而文彦博的这个劄子,主要说的,就是一个事情。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