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六章 人事(6 / 7)

加入书签

朝的刘昌祚的位置。

    同日,都堂奉圣旨,以天子潜邸时为延安郡王故,推恩延州,将延州升格为延安府。

    在大宋州升府,不仅仅是政治地位的变化。

    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政策与资源的倾斜。

    所以,在诏书下达后,都堂方面当即就提高了延安府的宽剩钱额度,并拨款五万贯,用于延安府府学的建设,同时上奏朝廷,请求在今年科举后,向延安府府学增派五位府学教授。

    赵煦自然应允,顺便给延安府的府学,增加一个算学教授,一个律学教授的编制。

    以此,进一步的向天下人表达,他重视算学与律学的态度。

    到正月乙卯(初七)。

    随着刘安世,被官吏押解出京,踏上前往郴州的荆棘之路。

    赵煦开始按照他自己的心意,拜授御史台的御史言官。

    一大批州郡的中低级文官,纷纷被特旨拔擢,任用为监察御史或者监察御史里行。

    这些人,基本都是元丰年间的进士。

    最年轻的刘逵,甚至刚刚入仕三年——他是元丰八年的榜眼,所以,完全就是毛头小伙。

    便是最年长的秦观,也才四十不到。

    不过,所有的任命,在被人仔细审查之后,上上下下的人都愕然发现。

    赵煦所拜授的人,年轻归年轻,但才干是一点不少。

    哪怕是年轻的刘逵,其在越州的考绩,也是连续三年为中上。

    至于秦观等人……

    不是大文豪的学生,就是在州郡皆有清名的清官,或者地方上官声昭著的能吏。

    所以,朝野上下,都是暗中服气。

    而到了正月辛酉日(十三),赵煦在知会了都堂宰执后,于这天傍晚,与向太后一起出现在内东门下的小殿。

    并在此召见翰林学士刑恕。

    第二天,降出拜授制词。

    翰林学士承旨范纯仁,落翰林学士,进拜为门下侍郎,接替辞任的李常,成为第一个进入都堂的经筵官。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当天,宫中降出了密集的拜授制词。

    兵部尚书吕大防,落兵部尚书,拜为御史中丞。

    户部侍郎章衡,进拜为户部尚书,正式接掌户部大权。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