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立规矩(2)(5 / 9)

加入书签

  苏辙、曾肇只能是乖乖匍匐着,立正挨打。

    张方平和苏颂则对视一眼,颔首点头。

    甚至在心中暗暗赞了一句:“骂得好!”

    为什么?

    皇帝肯骂人就说明是愿意原谅你的。

    最可怕的是骂都不骂!

    就像李定李资深,直接下狱论罪,然后快速审理,迅速落锤。

    可怜一位待制级的重臣,距离两府只有一步之遥的士大夫,就这样被打落云端,贬去了英州,最终病死于英州。

    哪怕李定是新党的人但旧党大臣们每每想起此事,都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

    赵煦继续道:“朕尝读书,见尚书曰: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道罔不亡!”

    “自古以来,多少功业,便因乱而亡!”

    “大宋祖宗创业,鉴古今得失,定君臣条贯,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于是掩有今日!”

    “朕绍烈圣之弘休,承祖宗之基业,即位以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常恐因朕之不德,以羞皇考之圣德……”

    这话一出,不止是苏辙、曾肇了。

    张方平和苏颂也都跪下来,口称有罪,乞请降罪。

    没办法。

    赵煦的话,政治上太正确了。

    赵煦摆摆手,让冯景下去,扶起张方平与苏颂。

    这才接着道:“朕在宫中,常问左右宫外之事,也常常聆听士大夫之议论……”

    “可最近数月以来,朕常常听到,有人言,宫外某位大臣,大发厥词,说什么‘两府大臣,应该多多往来……’,还讲什么‘谏院与御史,理当同气连声’云云……”

    “尤其是朕当众宣布昔在皇考御前,所立三誓后,士大夫大臣中,类似的议论就越来越多了。”

    苏辙、曾肇,听着瑟瑟发抖。

    因为他们都参与过类似的讨论。

    这也是大宋士大夫们的特点。

    一掐脖子就翻白眼,稍微放松就得意忘形。

    当年,乌台诗案前,苏轼这大胡子,甚至敢直接在给赵煦的父皇谢恩表上写: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这要换了弘历,就这一句话,苏轼全家现在应该已经和赵煦差不多大了。

    而这,只是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