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章 赵煦的亲民形象(4 / 7)

加入书签

 看着那一具具轧棉机,将棉铃中的棉籽轧出来。

    这些轧棉机的发明,赵煦也是贡献了一部分力量。

    因为他在现代留学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在西北的农村地区呆过。

    所以,他见过当地农民家里收藏的土制轧棉机。

    虽然他不是学机械的但到底看过实物,加上轧棉机也不复杂,无非是一个表面布满钢齿的滚筒加上手摇的摇把和木制框架罢了。

    如今,虽然没有大量合格的钢铁。

    但精铁是不缺的。

    尤其是铁冶部门,开始对高炉、反射炉等技术进行迭代后。

    现在专一制造军器局的精铁产量,已经能达到每个月十余万斤的水平。

    也就是冶炼技术还不过关,缺乏可以合格、廉价、优质的耐火砖,也没有焦煤。

    所以,炼出来的,只能算精铁或者说粗钢,质量暂时还比不上苏州那边的百炼钢。

    但苏州的百炼钢,加起来也比不上专一制造军器局半个月的产量。

    等到徐州那边的铁监投产,苏州全年的百炼钢产量,可能还不上那边一天的产量!

    这就是工业的恐怖力量。

    即使只是原始的冶炼工业,一旦用上新技术,突破了冶炼的瓶颈。

    其生产效率和生产速度,是手工业望尘莫及的。

    就像眼前的这些轧棉机。

    一袋袋棉铃被工人倒进去,伴随着手摇摇把的摇动,由皮带以及圆轴组成的传动系统开始工作,在传动系统的带动下,滚筒开始转动,棉铃被滚筒带着卷入轧棉机内,在自然离心力的作用下,棉籽被甩出,而棉花纤维则留在了滚筒的内壁铁齿上。

    效率是崖州那边的黎族棉农手工剥取棉籽的百倍、千倍!

    就这么一台简单的轧棉机,一天就能干完黎族棉农几十个人一个月的工作量。

    于是,这个小小的轧棉车间,只靠二三十个人,五台轧棉机,就能完全应付从熙河方面源源不断运抵京城的棉铃。

    而正常情况,熙河今年那六万亩棉田,将近七十万斤棉铃,恐怕至少需要数千工人,耗费一两个月才能完成手工剥取棉籽。

    以汴京工价,按照雇佣五千人算,单单是这笔成本,就可能要超过两万四千贯!

    但现在,总造价不过五百贯的五台轧棉机,加上二三十个工人,用上两三个月就能将总数超过七十万斤的棉铃完全轧完。

    仅此一项,每匹棉布的成本就要下降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