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章 三路并进(4 / 7)
“函谷关!?”
“对。”
冯都护点头。
实在是懒得起身指点地图,反正这几日以来,眼睛一直盯着地图,两人差不多也应该记个大概了。
冯都护所说的函谷关,自然是指秦函谷关,而非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是孝武皇帝想要扩张关中地盘,于是把函谷关往东挪到洛阳门口。
所以汉函谷关虽也算是个关口,但更多意义上的,是行政地理概念。
相比于汉函谷关,更靠近潼关的秦函谷关才是真正意义上军事险关。
当然,这是对于以前来说的。
以前的秦函谷关,西据高塬,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
高塬上还有密林,猿猴难攀。
而北边的大河,河水汹涌,船只不通。
唯有中间一条崎区险道可行。
藏于山谷中的关口前面,还有一条深深的绝涧,作为天然的护城河。
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只是到了后汉中后期,高塬上的密林已经被砍伐得差不多了,阻挡大军的作用大减。
最要命的是,在后汉中晚期,开始进入小冰河时期,气候逐渐变得异常。
函谷关北边,原本作为天险的大河,水位下切,露出了大面积的河床。
大军可以从平坦的河床上直接绕过关口。
所以函谷关也就失去了作用。
现在的潼关,基本就是河水未下切前的秦函谷关缩水版。
之所以是缩水版,是因为潼关北边与秦函谷关相同,虽有大河作为天险。
但南边却不是不可攀援的绝壁,而是连绵不断的条状高塬。
如此一来,想要守住潼关,就需要在高塬上布置不少兵力,防止敌人从不同位置偷爬上来。
比秦时的函谷关要稍逊一些。
不过秦函谷关虽然失去了险关的作用,但仍可以作为一个驻军的前沿要地。
魏国,或者说司马懿,把它作为阻挡大汉从关中进军关东的一道防线。
平日里魏军驻扎于函谷关内,待汉军过来,则提前在露出来的河床上安营扎寨,以壁垒营寨阻挡汉军继续前进。
露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