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5章 传世的治国之道(5 / 7)

加入书签

    娃儿的大人不在家,倒是正在蚕房里忙碌的妇人听到孩子的声音,连忙走出来制止自家孩子的大呼小叫:

    “回来了就去担些水回来,准备做晚食。好好在学堂念书就行,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妇人身着麻布做的衣服,虽说有些陈旧,但身上收拾倒也干净。

    脸上虽有些疲色,但眼中的却是闪着亮光,那是对生活的希望。

    因为今年的蚕子看起来比去年要更好一些。

    有了这些蚕子,孩子上学堂的束脩就不用发愁,甚至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还能给家里添些肉食。

    因为越巂有牧场的缘故,家里还能向官府租借耕牛,多种些地。

    所以家里的粮食不但足够自己家里人吃,而且还会有些剩余。

    但前些年饿肚子的经历,让妇人把粮食视若性命,把多余的粮食小心地存起来,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本能。

    卖是不可能卖的。

    妇人一家原本是在广汉郡给大户人家当佃户,在冯君侯平定越巂郡的那一年,主家说朝廷不让养那么多人,所以自己一家就被赶了出来。

    最后被朝廷安置到了越巂。

    本来以为这里是蛮荒之地,没想到在冯君侯的治理下,居然还能分到田地。

    再后来,邛都建起了学堂。

    虽然冯君侯已经离开了越巂,可是因为他留下的遗泽,大伙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不少新置的村寨,都会以某个地点为中心,建起小学堂。

    附近几个或者十来个村寨的孩子,只要是编户的人家,都可以前去就读。

    束脩肯定是要的,而且不算太便宜,至少要一个蚕房一年的产出。

    不过也幸好兴汉会在越巂大力发展种桑养蚕,而且越巂所产的蚕丝比别处要好得多。

    养蚕业的兴旺,让越巂郡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蚕室。

    一个主妇养一年的蚕,就能让孩子去学堂读书,这对于苍头黔首来说,简直就像是做梦一般。

    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争气,就能保送去邛都的学堂读书。

    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要跨过黔首这个阶层,进入富足人家的行列。

    因为进入邛都学堂,出来以后最低也是兴汉会产业的管事。

    如果孩子再争气些,能保送去南乡学堂,那就意味着正式翻身,成为士吏阶层。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