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3 / 12)
sp;哪怕汪道昆遭遇的“切胁大臣”,那也不是报纸首创,而是山人们熟能生巧的技法。
历史上连国本之争这种事,都少不了民间舆论下场,更遑论其他?
用谢肇淛的话形容舆论环境就是,一人倡之,千万人和之,举国之人,奔走若狂,翻覆天地,变乱白黑。
朱翊钧迎上海瑞的目光,坦言道:“早年报禁严苛,实则一纸空文,小报流传、揭帖四起、骂声汹汹,反倒是将舆论拱手让人。”
“如今朕开放报禁,新闻版署就在朝廷手上攥着,言出法随,宽紧由心。”
“海卿,朕是顺应时代大势。”
说到底,舆论传播在明朝的活跃,并不是偶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物质的发展为舆论的活跃创造了经济基础和传播环境。
全国水陆路程143条,其中南京至天下各地的长途路程11条、江南至邻近区域路程12条,更有15条水路连接苏松二府和各市镇县城。
社会流动的加快,自然带来信息的发达。
同时,写书的材料和人工价格都很低,以“毛氏广招刻工”的广告为例——“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则每百字仅二十文矣”,综合上材料成本“墨二笏,价一钱;烟墨一斤,价五钱”,一本书只要卖得中规中矩,利润就不会差。
譬如王世贞的《鸣凤记》,只在两京直销,就“糜六万金有余”。
有利润就有市场,有市场就会商业化。
同时再加上思想上的土壤——广开言路的士林正确,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心学虽然在万历二年之后过了时,但百年以来推动社会思想解放的功效,真实不虚。
譬如栗在庭的奏报中说,光是福建建阳一个县,就有书坊八十多家!
甚至连盗版都已经开始搞出来了——“但遇各省所刻好书,闻开价髙,即便翻刻。”
这就是时代的大势。
在滚滚大势下,英宗、宪宗、孝宗,每一届还在那里整天翻来覆去重申报禁,治罪妖言妖书,有用么?换汤不换药罢了。
封锁得越是严格,私下里越百无禁忌。
反而开放报禁,才是掌握在手中的第一步,将其商业市场化,禁言透明化,监管科层化,惩戒政治化,或许才是你明舆论的出路所在。
这番话说得海瑞一愣,皱眉沉思。
朱翊钧趁机将手抽了出来,顺势给海瑞按在矮墩上,让老人家坐着想。
过了好半晌。
海瑞才幽幽叹了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