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勤劳匪懈,完粹淳庞(7 / 8)
》,博采士卒、军官、工匠所有武备识略,成书于嘉靖年间。
可谓是此时火药制作技术的最高理论总结。
但,这种所谓的最高成就,仍旧是拿着工匠的成果,包裹一层儒门的皮。
其中关于火药的“五行理论”和“君臣理论”,歧义多多,前后矛盾。
尤其什么荧惑精气,什么火命风后,搞得跟写似的。
这种儒生写科技丛书,不能对工匠进行业务指导事小,将科技树带歪才是坏了大事。
朱翊钧又翻了翻其余几本兵书,不由叹了一口气。
作为火药发源地,一直缺乏革新,不是没有原因。
明朝火器技术理论化成果不少,兵书一大堆。
但往往都是以抄录总结前人经验为主,其中大部分内容雷同,创新极少。
至于下基层问问工匠的经验?
儒生给你收录其中,还高屋建瓴化用儒家经典帮你做技术总结,已经了不得了,还真想让我深入学你的技术?
不好意思,奇技淫巧,不屑也!
朱翊钧在有了大致了解之后,缓缓合上了最后一本兵书。
他沉吟半晌,终于有了打算。
朱翊钧看向方才为首的工匠,开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工匠面色一喜,连忙拜倒在地,恭谨答道:“回陛下的问,我叫王六。”
朱翊钧点了点头,没再问。
皇帝能问一句名字,下面的人自然应该知道什么态度。
朱翊钧转而向张宏投去目光,吩咐道:“大伴,兵仗局以后便不接批量铸造了,改为专事火器改良、设想试验、经验总结。”
“划拨款项,跟学府一般,有多少课题花销,便结多少银两,朕会让户部和科道一同审计账目,至于成果,朕亲自过问。”
话音一落,兵仗局掌印太监面色一变。
主管部门被上司直管了,自己怎么办?
这显然不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考虑范畴之内,张宏走到皇帝身前,恭谨听着皇帝后续,一番照单全收的模样。
朱翊钧顿了顿,继续说道:“先按照火器改良的几个方向,报几个课题上来。”
“其中火药、铳管结构、炼铁优化,排在最先。”
“同样,若是出了成果,工匠授学身,内臣按制赏功升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