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节 船只(2 / 3)

加入书签

    这些要求混在一起。就成为造船厂诸位元老的课题了,鉴于施建涛的主动请缨,该项目就由他具体负责。至于设计师,自然是请“中央船舶设计院”唯一的主任设计师钟子衡负责了。

    经过军务总管庭和企划院的协调,船只的设计工作在临高进行,整船建造安排在香港进行。发动机、火炮之类的自然还是要从临高运来。

    洪璜楠打开的第一页线图就是621“内”型。所谓“内”,便是专门用来在内河航行之用。这是钟子衡在621的原型上少量改动完成的,主要改动是换装了较小发动机节约船舱体积,缩小了煤仓的储备量,明轮改为尾轮,以适应较浅的河道。

    不过621本身是基于沿海和珠江航道这样的大深度航道设计的。线型并未进行过专门的浅吃水优化。虽然通过改装较小的发动机等措施减少了船只吃水,它能适航的范围已然是比较有限。洪璜楠看了下指标。大约只有西江上它是畅通无阻的,一路跑到梧州没压力。

    接下来的第二张线图是一艘铁骨木壳内河炮舰。按照500吨的分界线。它那260吨标准排水量只能算是艇。

    这是一艘钟子衡“精心设计”的内河炮舰,具体的蓝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强在长江上航行的河川炮舰。这些炮舰因为有“镇暴”和“威慑”双重要求,往往装备有较大口径的火炮和相当数量的轻型速射武器。航速较江面上的木船要快。由于要考虑在枯水期越过三峡进入四川内地的考虑,吃水一般都很浅。

    这个技术要求和总参在广东的河面行动不谋而合。因而这艘代号798的河川炮舰即是钟子衡贯彻这一要求设计的。主尺度长54.86米,宽8.23米,吃水0.79米。配备两座往复式500马力蒸汽机,两座燃煤锅炉。编制乘员56人,必要时可运载一个排的兵力。798型完全没有考虑航海能力,采用的是浅吃水的内河船线型,干线极低。由于舰体空间有限,798型拥有此类河川炮舰共同的特征:又长又大的上层建筑。再加上高大的双烟囱、巨大的前装线膛炮的炮廓,显得整艘船头重脚轻。

    不过,也受惠于这种设计,使得其可以通行于东西北三江的大多数航道和相当一部分支流。以它“巍峨”身躯和“巨炮”,出现在任何一段江面上,对周边地方势力的威慑必然都是极强的。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来投送陆军和运送物资。虽然船体采用铁骨木壳,但是主要暴露在水线上的舱室全部安装了热轧薄钢板作为装甲,除了红夷大炮之外,在近距离上对明军的大多数火器完全免疫。

    洪璜楠对这河川炮舰十分的满意,不过出于对企划院吝惜性格的体会,他对企划院到底最终能同意建造几条专用河川炮舰798型炮舰持怀疑态度。当然,他个人是非常支持这种新型武器的。比起许多元老吹嘘的千磅级攻城炮,还是停泊在白鹅潭的河川炮舰更有说服力。

    似乎是要和河川炮舰形成对比,接下来是一艘企划院显然会十分喜爱的小型内河炮艇、蓝本是日军在中国曾经广泛使用过得25吨内河炮艇。这种炮艇的适航能力几乎无限。抗战期间从江南的小河滨,到广东的河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长江上自然不用说,解放军还用它出海支援解放近海岛屿战斗。残存下来的船体一直在长江沿岸充作杂役船一直用到90年代。

    问题是这种小艇使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