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乾隆的诗(2 / 2)
“好闲的一皇帝。”
在他的观念里,君王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是督察百官、制定律法,每日埋写两诗?
然而,视频话锋一转,终于开始解释那“烂诗有用”
的论断:
【“但正是这数量庞大、内容包罗万象的诗作,最近却真的派上了用场!”
】
【“据相关研究披露,学者们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精心筛选出了七百二十四明确提及‘长江江豚’的古诗词,”
】
【“目的是——用于重建江豚这种生物在古代的历史分布范围!”
】
“重建江豚的历史分布?”
各朝代的观众听到这个解释,集体陷入了更大的困惑之中。
“江豚?不就是那种在江里偶尔能见到的、圆头圆脑会喷水的鱼吗?”
“重建它的历史分布范围?”
“这有何用处?”
“后世之人为何要费如此大的力气去研究这个?”
许多务实派的古人,尤其是帝王和农夫,完全无法理解:
“从那么多诗里,一一去找江豚?”
“这得耗费多少人力工夫?”
“研究清楚了能让庄稼长得更好?还是能让国力更强盛?”
“这这怕是吃饱了撑的吧?”
一种巨大的隔阂感产生,他们觉得后世的某些研究,实在是太过“不着边际”
。
而屏幕前的黎哲,看着视频里学者们埋头在古籍数据库中检索的身影,倒是能理解这种研究的价值,喃喃道:“好家伙,原来海量的诗词,还能当生态史料用?”
视频并未停留在抽象的层面,立刻给出了具体的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的分布范围,从唐朝记录的169个分布网格,锐减到了如今的59个网格!”
】
【画面配上了长江流域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点逐渐变得稀疏。
】
这个直观的数据对比,让各朝古人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时间跨度极长的生态变迁,能看明白江豚的数量和活动区域在大幅减少。
视频接着举出了实例:
【“而乾隆皇帝在南巡镇江、游览江景时写下的诗句——‘豚入息风银浪澄,龙出听讲黑云起’——就明确记录了当时在镇江水域目睹江豚活动的景象,为江豚的历史分布研究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记录。”
】
“原来如此!”
各朝代的观众看到这里,方才的困惑和质疑消散了不少。
此时,一条弹幕飘过,精准地总结了这种感受:
【“所以说,乾隆的诗文学价值可能不高,但史料价值还是有点的。
(狗头)”
】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