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金线脆断白发新(2 / 3)

加入书签

姜芸捏着碗沿,眼圈有点红。她没瞒张师傅,把灵泉枯竭、添了白发的事说了。张师傅听完,叹了口气,从布包里拿出个纸包,打开是张泛黄的药方:“这是我师父传下来的养发药方,用黑芝麻、何首乌熬水喝,我年轻时修复古绣耗了气血,就是靠这个养回来的。” 他顿了顿,拐杖戳了戳灵泉池的方向,“老辈人说,灵泉是匠心化的,要是绣娘心里慌了、没了底气,泉水就会滞。你最近是不是太急了?”

姜芸愣了愣。最近确实忙,又是应对山崎的听证会,又是推溯源系统,还要筹备非遗保护条例,心里的弦一直绷着,修复绣品时,满脑子想的都是 “不能出错”,倒忘了当初学绣时,师父说的 “绣品要跟着心走,心稳了,针脚才稳”。她低头看了看绣屏上的血印,又看了看池底的淤泥,心里的慌像被风吹散了点。

“张师傅,我知道了。” 她把药方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我先把粥喝了,再试试。”

喝完粥,姜芸重新坐在绣绷前。这次她没急着碰金线,而是闭上眼睛,想起第一次绣荷花时的样子 —— 那时候她才十五岁,师父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根银针,说 “你看这荷瓣,要顺着丝线的纹路走,就像人要顺着心走”。她深吸口气,指尖再触到灵泉水时,竟觉出了点往日的暖意。

可刚绣了两针,喉咙又痒起来,这次她没忍住,咳了出来,血珠落在了桌角的民国绣娘日记上。那日记是上次从空间里拿出来的,一直没来得及细看,此刻血珠渗进纸页,竟慢慢显露出几个淡红色的字 ——“化学固色”。

姜芸心里一震,赶紧拿起日记翻。纸页是民国时期的桑皮纸,脆得很,她小心翼翼地拂过血印处,“化学固色” 四个字越来越清晰,旁边还画着个小小的烧杯图案。她愣了半天 —— 民国时期的绣娘,怎么会知道 “化学固色”?难道以前也有人遇到过灵泉枯竭,用化学的法子解决了?

“张师傅,您听说过‘化学固色’吗?” 她抬头问。

张师傅凑过来看了看日记,皱着眉摇头:“没听过这名儿,不过老辈人修复古绣,倒是用过明矾水固色,说是能让丝线不褪色。难道这‘化学固色’,和明矾水是一个道理?”

姜芸捏着日记,指尖在 “化学固色” 四个字上轻轻摩挲。明矾水是传统法子,可效果有限,要是能找到现代的化学固色方法,是不是就能代替灵泉,修复古绣?可化学的东西,会不会破坏苏绣的质感?她想起之前科技站工程师说的 “编码绣线需特殊染料”,省城化工厂能生产 —— 难道那染料,和化学固色有关?

正想着,灵泉池那边传来 “滴答” 声。她跑过去一看,池底的淤泥里,竟渗出了几滴清水,虽然少,却带着往日的清冽。她蹲下身,指尖触到那几滴清水,心里忽然亮了 —— 日记上写着 “泉水竭,匠心续”,难道 “匠心” 就是破解枯竭的法子?而 “化学固色”,就是匠心找到的路?

她回头看了看绣屏上的鸳鸯眼,又看了看日记上的 “化学固色”,心里的方向渐渐清晰。灵泉或许不会一直枯下去,但眼下,得先找到能代替灵泉的法子。她把日记收好,拿起手机,翻出省城化工厂的联系方式 —— 那是上次科技站工程师给的,说是以后编码绣线的染料不够了,可以联系他们。

“喂,您好,我是姜芸,想咨询一下…… 关于染料固色的事。” 电话接通时,她的声音还有点颤,却比刚才坚定了许多。窗外的晨光斜进来,落在灵泉池底的清水上,泛着细碎的光,像在给她鼓劲。

挂了电话,姜芸走到绣绷前,看着那对没修复好的鸳鸯眼。指尖捏着金线,这次没有再慌,也没有再咳血。她知道,灵泉枯竭不是绝境,或许这是苏绣要往前走的一步 —— 从依赖灵泉,到靠自己的匠心和技术,让这门手艺真正立住脚。

只是她没看见,日记的最后一页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