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荣耀之下暗标已动(1 / 3)
总统夫人亲切的到访与体验,如同在卢浮宫东方非遗展的平静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璀璨的宝石,激起的涟漪远未平息,反而扩散出更广阔的影响。
苏绣展区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始终被人流层层包围。
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参观者慕名而来,只为一睹那幅被总统夫人赞誉、被盲人记者称为“奇迹”
的盲绣《百鸟朝凤》,以及它背后那位沉静的聋哑创作者和坚韧的导师。
姜芸和小满几乎成了展会的“明星”
,媒体请求专访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两天后,合作问询、收藏意向雪片般飞来,林晓和临时调配过来协助的陈嘉豪忙得脚不沾地。
然而,在这纷至沓来的荣耀与关注中,姜芸始终保持着一种异常的清醒。
展厅入口处那个一闪而过的、疑似山崎弟弟的身影,像一根细微的冰刺,扎在她心底,提醒她辉煌之下的暗流从未真正停止涌动。
下午,一场安排好的小型媒体深度访谈在展会提供的休息区内进行。
除了法国本土媒体,还有两家颇具影响力的国际艺术刊物。
问题开始从事件本身和感官体验,向更深的技艺层面探询。
“姜芸女士,”
一位来自《欧洲艺术评论》的女记者扶了扶眼镜,语气专业而直接,“我们注意到,除了这幅令人惊叹的盲绣作品,您展出的另一件‘荷花鸳鸯绣屏’也极其精美,尤其是金线的光泽与韧性,似乎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容易氧化脆化的传统金线有所不同。
有业内同行猜测,这或许运用了某种创新工艺?您能透露一下吗?这是否就是贵合作社在非遗创新方面的核心突破?”
这个问题触及了化学固色技术的核心。
姜芸心头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
她深知,在卢浮宫这样的国际舞台上,任何关于“化学”
与“传统”
结合的表述都必须极其谨慎,既要展现创新,又不能授人以柄,被曲解为“破坏传统”
。
她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在场记者,最后落在身旁的荷花绣屏上,语气平和而自信:“感谢您敏锐的观察。
苏绣传承千年,其生命力恰恰在于不断的融合与演进。
这件荷花绣屏的修复与部分创新,确实运用了我们合作社在保留古法精髓基础上,探索的一种新型丝线处理技术。
它旨在更好地解决古董绣品修复中的固色和抗脆化难题,同时确保绣品的视觉美感和触觉质感与传统无异。”
她巧妙地将“化学固色剂”
概括为“新型丝线处理技术”
,避开了可能引争议的敏感词,同时强调了其目的——服务于传承与修复。
“我们始终坚持,任何技术创新都必须以尊重和提升传统技艺为前提,而非替代或破坏。”
姜芸继续道,声音清晰而有力,“这项技术是我们合作社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反复的实验与改进,最终目标是为了让苏绣这门古老的艺术,能更持久地传承下去,焕新的生机。”
她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肯定了创新,又牢牢守住了传统的根基,赢得了在场多数记者的认同。
然而,她没有透露任何具体配方或工艺细节,仿佛在核心技术外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保护屏障。
访谈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记者们满意地离去,休息区内暂时恢复了安静。
姜芸轻轻舒了口气,感觉比连续刺绣几个小时还要耗费心神。
“芸姐,你回答得太好了!”
林晓凑过来,递上一瓶水,眼里满是钦佩,“既说了咱们的创新,又没让那些可能想挑刺的人抓到把柄。”
姜芸接过水,摇了摇头,低声道:“晓晓,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小心。
山崎的人不会甘心,我总觉得……他们还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