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余烬新生(1 / 2)

加入书签

晨光刺破废墟上的薄雾,将残存的梁柱拉出长长的影子。

姜芸站在仓库废墟前,手中捧着那株奇迹般存活的桑树苗。

它的根系还带着焦土,但嫩绿的芽尖已倔强地探向天空。

“就在这里重建。”

她用脚尖在焦黑的地面上画出一个圈,“新仓库要扩大一倍,地下加建防火库房。”

张强拄着拐杖站在她身后,肩膀上缠着厚厚的绷带:“施工队下午就到。

县里特批了非遗重建基金,省博物馆还捐赠了恒温展柜。”

他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从火场死里逃生后,这个曾经痴迷绣品的男人眼中多了些沉重的东西。

王桂香正带着几个绣娘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清理抢救出来的绣线。

她的动作很慢,每一根丝线都要对着光仔细检查,沾了灰的用软布轻轻擦拭,染了烟味的挂在通风处晾晒。

偶尔她会抬头望向儿子,眼神复杂——既有欣慰,也有难以言说的愧疚。

“王阿姨从昨天起就没合眼。”

林晓低声对姜芸说,“她坚持要亲手整理所有抢救出来的绣品。”

姜芸点点头,目光落在王桂香手边一个打开的木匣上。

匣子里整齐排列着各色丝线,最上层是那几缕从火场中抢出的金线——正是修复荷花绣屏时用的那种,在晨光下流转着独特的光泽。

“去帮忙吧。”

姜芸说,“告诉她,有些事过去了就让它过去。”

当林晓走近时,听见王桂香正对年轻绣娘们絮叨:“丝线就像人,经历过大火,反而更有韧性。

你们看这金线,烟熏过后,光泽更温润了。”

她的手指抚过金线,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婴儿的脸颊。

午后,施工队的机械轰鸣声打破了村庄的宁静。

第一铲土挖下去时,姜芸感觉怀中的青玉印章微微烫。

她借口查看地基,独自走到挖掘现场。

工人们在地下两米处现了异常——不是预想的岩石,而是一个保存完好的青砖结构。

“像是个老地窖。”

老师傅跳下坑洞,用手抹去青砖上的泥土,“看这砖的样式,起码是民国的。”

姜芸的心跳突然加快。

当工人撬开青砖,露出下方黑洞洞的入口时,她怀中的印章烫得几乎握不住。

“我先下去看看。”

她接过手电筒,不容置疑地说。

地窖不高,需要弯腰才能进入。

手电光柱扫过,空气中飘浮的尘埃像金色的花粉。

这里显然曾被精心设计——四壁用青砖砌成拱形,角落里放着几个密封的陶罐,最深处是一个神龛般的木架。

木架上端放着一个褪色的绣绷,上面绷着一幅未完成的绣品:百鸟朝凤的图样,与她修复的那幅如出一辙,只是针法更为古拙。

绣品旁,一本线装书静静躺着,封面上用工楷写着《苏绣针谱补遗》。

姜芸翻开书页,墨香扑鼻。

书中不仅记载着早已失传的针法,更在最后一页用朱砂绘制着一幅地图——苏州古城区的地图,某个位置被朱圈标注,旁边小字注着“灵泉源眼”

“找到什么了?”

地面上传来张强的声音。

姜芸迅将书册塞入怀中,只拿起那幅未完成的绣品:“一位前辈的作品。”

当她爬出地窖时,夕阳正好。

金光洒在绣品上,那些沉寂了近百年的丝线突然焕出奇异的光彩。

最神奇的是,绣面上未完成的凤凰眼睛处,针脚自然延伸,仿佛刚刚还有绣娘在此劳作。

“这”

张强目瞪口呆。

姜芸轻轻抚过绣面,指尖传来熟悉的温热——与灵泉空间同样的共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