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绣品为证破成见桑田异动藏阴霾(1 / 2)

加入书签

合作社的堂屋难得这般安静,晨光从雕花窗棂漏进来,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却照不进老匠人们紧绷的眉眼间。

八仙桌上并排放着两件绣品:左边是张师傅那件民国年间的牡丹图,墨绿的叶子褪成了灰青,艳红的花瓣边缘卷着白边,像被岁月啃噬过似的;右边是姜芸刚修复好的荷花鸳鸯绣屏,碧色的荷叶上滚着露珠般的光泽,鸳鸯眼用固色金线绣成,在光下泛着温润的亮,连最细的绣线都透着劲挺。

张师傅背着手站在桌尾,拐杖头抵着青砖地,出笃笃的轻响。

他今年七十有三,这辈子绣过的牡丹能摆满半个祠堂,可此刻目光扫过荷花绣屏时,眉头皱得能夹碎棉线。

“姜丫头,不是我老顽固,”

他的声音带着老辈人特有的沙哑,指尖在牡丹图褪色的花瓣上轻轻摩挲,“苏绣的金线,得靠灵泉养着,靠手温焐着,哪能沾那些瓶瓶罐罐里的东西?你这绣屏,看着亮,指不定过两年就脆了。”

周围的老匠人纷纷点头。

李婶的绣花鞋在地上蹭了蹭,挪到桌前,指尖刚碰到荷花绣屏的边缘,又像被烫到似的缩回去:“就是,我娘家妈传下的绣帕,用了五十年还软和,哪用得着什么化学剂?”

王师傅抱着胳膊,目光落在绣屏角落的“姜氏苏绣”

印记上:“再说了,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这要是传出去,人家该说咱们苏绣不正宗了。”

姜芸站在桌前,指尖在绣屏边缘顿了顿,指腹蹭过那根固色金线,冰凉的金属质感里藏着一丝韧劲儿,像极了她这些天熬过来的日子。

她没急着反驳,只是从布包里掏出一个蓝布册子,递到张师傅面前:“张叔,您先看看这个。”

册子是林晓昨天从省图书馆借来的《清代苏州府志》,泛黄的纸页上用蝇头小楷写着“苏绣固色,以明矾浸线,晒三日方用”

林晓戴着圆框眼镜,凑过来指着其中一段:“张爷爷,您看,清代的绣娘就用明矾固色了,明矾也是化学物质呀,这说明咱们老祖宗早就懂用‘巧劲’保绣品了。”

张师傅接过册子,手指在纸页上慢慢划过,老花镜滑到鼻尖也没察觉。

他年轻时听师父提过“明矾浸线”

,只当是老辈人的土办法,从没往“化学”

上想,此刻再看那行字,喉结动了动,没再说话。

姜芸趁机拿起荷花绣屏,轻轻放在张师傅面前的木凳上:“张叔,您摸摸看,这金线的韧度,和您年轻时用的灵泉金线比,差不差?”

她的声音放得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们做了二十三次实验,每次都用合作社的桑树叶提取汁液调固色剂,浓度减了又减,就是怕破坏苏绣的‘软劲儿’。

您看这鸳鸯眼的针脚,还是咱们苏绣的‘虚实针’,没改过半分。”

张师傅的手悬在绣屏上方,顿了好一会儿,才慢慢放下去。

他的指尖粗糙得像老树皮,划过金线时,能清晰地感受到线与线之间的纹路——那是苏绣特有的“密而不挤”

的针脚,每一针都透着绣娘的心思。

他捏起一根散落的固色金线,放在阳光下看了看,又扯了扯,金线没断,反而弹了弹,带着点韧劲。

“这……”

张师傅的声音弱了些,目光落在鸳鸯眼上,那点金色亮得实在喜人,和自己牡丹图上黯淡的金线比,像初升的太阳和将落的余晖。

他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师父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苏绣要活下去,不能只靠老法子,得跟着世道走,但根不能丢。”

那时他不懂,现在看着眼前的绣屏,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闷闷的,却又亮堂了些。

李婶见张师傅不说话,也凑过去摸了摸绣屏,又扯了扯金线,惊讶地睁大了眼:“咦,这线还挺结实,摸着和老金线一样软和呢!”<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