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月下金线匠心破晓(1 / 4)

加入书签

省城化工厂的实验室,在深夜里像一头沉默的巨兽。

窗外,墨色的天幕上连一颗星子也无,只有惨白的路灯光,透过玻璃窗,在冰冷的地面上切割出几道寂寥的亮痕。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气味,是化学试剂的酸涩、纸张的陈旧,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从姜芸衣襟上散出的桑叶清香。

已经是第二十二次失败了。

烧杯里,那根被寄予厚望的金线,像一条失去生命的枯蚕,静静地躺在浅褐色的液体底部。

李建国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它,放在高倍显微镜的载玻片上,拧动调焦旋钮时,他眉头拧成的疙瘩,比烧杯底沉淀的杂质还要紧。

“不行,”

他摘下护目镜,声音里满是挫败的沙哑,“韧性是够了,比之前几次都强。

但是……光泽度又下降了。

你看,在显微镜下,金线的表面出现了肉眼不可见的微小腐蚀点。

这要是绣上去,用不了半年,就会像蒙了一层雾,苏绣最讲究的‘光’,就死了。”

姜芸没有说话。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显微镜的目镜,那片被放大的、坑坑洼洼的金线表面,像一块被陨石砸过的荒原,刺痛着她的眼睛。

她的眼睛已经布满了血丝,连续半个多月的熬夜,让她的眼白浑浊得像起了雾的玻璃。

她下意识地抬手,想揉一揉,指尖触到眼角的皮肤,却摸到了一片干涩的粗糙。

“光……”

她喃喃自语,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苏绣的灵魂,就在这光里。

山水有了光,才有了远近;花鸟有了光,才有了神采。

没有了光,再好的针法,也只是一具空壳。”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

玻璃窗上,映出她苍白而疲惫的脸,鬓角的白在灯光下格外刺眼。

她想起张师傅那幅褪色的牡丹图,想起老匠人们那句“宁肯让绣品老去,也不让它变味”

他们守护的,或许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这种技艺里,那份对“光”

的执着,那份源自生命本身的、鲜活的灵气。

灵泉……她心底深处,那个名字像一根针,轻轻扎了一下。

灵泉修复的金线,温润如玉,光泽内敛而悠长,仿佛将月光都揉了进去。

可现在,灵泉枯竭,她就像一个被断了粮的军需官,必须用最贫瘠的土地,种出能养活整支军队的粮食。

“姜老师,”

李建国收拾着实验台,声音里带着歉意,“也许……也许我们真的该再想想。

化学和传统,毕竟是两条路。

强行走到一起,会不会……”

“不会。”

姜芸打断了他,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

她转过身,目光重新落在那些瓶瓶罐罐上,“李工,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给你看的那块脆化的绣屏吗?那上面,鸳鸯的眼睛已经快看不见了。

那不是老去,是死亡。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死。”

她的目光扫过实验台,最后落在一个玻璃罐里。

里面装着她从合作社带来的、已经晒干的桑叶。

那是合作社自己种的桑树,喂出来的蚕,吐出的丝,绣出来的线,带着江南水乡的湿润气息。

她走过去,打开罐子,捻起一片干枯的桑叶。

叶片边缘已经卷曲,脉络却依然清晰,像一张微缩的地图,记录着阳光、雨露和土壤的故事。

“李工,你说,酸性固色剂是骨架,它能撑住金线的筋骨。

那什么才是它的血肉,它的灵魂呢?”

她将桑叶递到李建国面前,“是它。

是养蚕的桑叶,是织丝的蚕茧,是绣娘指尖的温度。

苏绣的根,不在绣绷上,在土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