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牌匾映晨光承责(1 / 3)

加入书签

合作社的清晨总裹着桑蚕丝的软香。

天刚亮透,年轻绣娘们就抱着新纺的绣线往院子里走,竹篮蹭过青石板路,出轻脆的“嗒嗒”

声。

姜芸站在堂屋门口,看着墙上刚刷好的“非遗保护示范单位”

牌匾——杉木底色,烫金的字还泛着淡淡的漆味,是昨天县文旅局的人送来的。

指尖轻轻碰了碰牌匾边缘,木头的纹理硌着指腹,不似绣线柔软,却带着沉甸甸的实感。

她想起三个月前,山崎雄一拿着收购合同闯进山寨绣厂时,刘翠花眼里的贪光;想起听证会上,张师傅颤巍巍展开民国绣稿时,指尖的抖动;想起小满在巴黎展厅里,流着汗绣完最后一针时,血滴在凤凰冠上的红。

这些画面像绣线一样,在她心里织成了一张网,网住的不只是苏绣的技艺,还有一群人的坚守。

“姜社长,早啊。”

院门口传来刘翠花的声音,比上次见面时亮堂了些。

她手里提着个竹篮,篮沿搭着块蓝布,走近了才看见,里面装着刚摘的青菜和几个土鸡蛋,“我家菜园里种的,没打农药,给大伙添个菜。”

姜芸接过竹篮,指尖触到篮壁的潮气,带着泥土的温度。

“你这又是何必。”

她往屋里让她,“上次说的培训课,你要是想来,明天就能来,跟其他绣娘一起学。”

刘翠花却没动,站在门槛外,双手在围裙上反复搓着,鬓角的白被晨风拂得飘起来。

“不了,我这点底子,怕给你添麻烦。”

她抬头看了眼墙上的牌匾,眼神里有羡慕,也有愧意,“那天工商局的人跟我说,山崎那合同里的‘独家使用苏绣技艺’条款,要是真签了,以后咱们本地人绣苏绣,都算侵权。

我这才明白,我差点把老祖宗的东西,给外人送了去。”

她从口袋里掏出张叠得整齐的纸,递过来:“这是我拆绣厂时,在仓库角落找着的,像是以前记绣线配方的本子,说不定能给合作社用。”

姜芸展开纸,泛黄的纸页上,用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桑蚕丝煮制需加草木灰”

“金线固色用石榴皮汁”

,字迹歪歪扭扭,却看得出来很认真。

她想起1o1章刘翠花收定金时,手指被钞票割破的样子——那时候她眼里只有钱,如今却把压箱底的配方献了出来。

“谢谢你。”

姜芸把纸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这比什么都金贵。”

刘翠花摆了摆手,转身要走,又停下,回头说:“要是山崎再敢来折腾,你跟我说,我虽没本事,却也能帮着看看门。”

说完,脚步轻快地走了,蓝布围裙在晨光里晃成一个小影子。

姜芸看着她的背影,心里暖了暖——原来人心不是铁打的,只要把道理说透,把情分递到,再偏的路,也能拉回来。

她刚把竹篮交给厨房的阿姨,就看见玛利亚的车停在院门口,翻译提着个黑色的公文包跟在后面。

“姜,我是来送‘礼物’的。”

玛利亚走进来,脸上带着明亮的笑,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本深蓝色封皮的书,封面上印着金色的“国际非遗保护公约”

字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把苏绣纳入‘非遗保护重点关注项目’,这本公约送给你,里面有各国非遗保护的案例,或许能帮到你。”

姜芸接过公约,封皮的皮质很软,指尖划过烫金的字,心里一阵烫。

“太感谢了,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认可。”

她翻开书,想看看里面的内容,却从书页里掉出一张白色的卡片,捡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巴黎卢浮宫策展部皮埃尔”

,后面跟着一串电话号码和邮箱地址。

“这是……”

姜芸抬头看玛利亚。

玛利亚笑着把卡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