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御赐绣稿藏真章(1 / 4)

加入书签

晨光透过老绣坊的木窗,在泛着蜡黄的绣稿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姜芸指尖捏着一根褪色的湖蓝绣线,线丝在指腹下轻轻打卷——这是张师傅昨天从阁楼里翻出来的旧线,据说还是他年轻时用桑蚕丝自己缫的,如今摸起来仍带着一丝温润的光泽,像极了她此刻紧绷却又不敢松弛的心弦。

老绣坊是张师傅家传的宅子,梁柱上还留着民国时期的雕花,墙角立着一架掉漆的老绣绷,绷面上还卡着半幅没绣完的“岁寒三友”

,松针的针法已经有些模糊,却能看出当年绣娘的功底。

张师傅枯瘦的手指正在一个樟木箱里翻找,木箱打开时,飘出一股混合着樟脑和旧布的味道,那是时光沉淀的气息。

“芸丫头,你过来看看这个。”

张师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从箱底捧出一个用蓝布包裹的物件,布角已经磨出了毛边,上面绣着一朵小小的栀子花,针法是苏绣里少见的“打籽绣”

,每一颗“籽”

都圆鼓鼓的,像刚摘下来的模样。

姜芸连忙走过去,指尖刚碰到蓝布,就觉得布料比普通棉布厚实许多,凑近了看,才现布面上织着细密的暗纹,是“卍”

字不到头的图案——这是清代官用织物常用的纹样。

张师傅小心翼翼地解开布结,里面露出一卷更厚的纸稿,纸边已经泛黄脆,用细麻绳捆着,绳结上还系着一枚小小的铜扣,扣面上刻着“苏州织造局”

五个小字。

“这是我师父临终前交给我的,说这是咱们苏家绣坊传下来的宝贝,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拿出来。”

张师傅的手指在铜扣上摩挲着,眼神飘向窗外,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我十七岁那年,跟着师父给宫里绣‘四季平安图’,师父就拿过类似的稿子给我看,说那是乾隆爷年间的御赐绣稿,上面的针法,是苏绣的根。”

姜芸屏住呼吸,看着张师傅慢慢解开麻绳。

纸稿展开时,出“哗啦”

一声轻响,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稿面上画的是“百鸟朝凤图”

,凤凰站在梧桐枝上,尾羽散开,每一根羽毛都用细笔勾勒出纹路,旁边的小鸟有的展翅,有的啄食,姿态各异。

最让姜芸心头一震的是,稿纸右上角盖着一枚朱红色的印章,印文是“乾隆御览”

,虽然印泥已经黑,但笔画依然清晰,边角处还留着当年拓印时的细微晕染——这绝不是现代仿品能做出来的。

她的指尖轻轻落在印章上,触感是纸稿特有的粗糙,却又带着一丝温润,仿佛能摸到当年绣娘拓印时的温度。

突然,她想起第一卷里从老绣品夹层里现的那本民国日记,日记里曾提到“御赐之物,藏于绣坊,可证苏绣之源”

,当时她还没明白这话的意思,此刻看着眼前的御赐绣稿,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些老物件,哪里只是纸和线?那是一代代绣娘的心血,是苏绣能传到今天的底气。

山崎雄一想用伪造的史料抹杀苏绣的历史,可这卷历经两百年的绣稿,就是最有力的反驳。

“张师傅,这稿子里的针法……”

姜芸指着凤凰尾羽的纹路,声音有些紧,“是不是‘虚实针’?我之前在老绣谱里见过,一针压半针,绣出来的图案在光线下会有层次感。”

张师傅点了点头,伸手抚过稿面上的纹路,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时光:“没错,就是‘虚实针’。

你看这凤凰的眼睛,用的是‘缠针绣’,针脚细得像头丝,当年我师父说,这种针法,只有苏州的绣娘能掌握,东洋的刺绣,讲究的是色彩鲜艳,针法却粗疏,根本绣不出这种细腻的质感。”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是林晓的声音,带着几分急促:“芸姐!

张师傅!

我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