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到扬州上任(1 / 2)

加入书签

    韩彦与林岁安抵达扬州时,正值初夏。运河两岸垂柳浓绿,市井喧嚣,画舫如织,虽不及鼎盛时期,但底蕴犹在,恢复的速度远超他们去过的任何地方。

    扬州知府姓赵,年近五旬,是个典型的守成之官,对漕运、盐政的积弊心知肚明,却碍于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无力也无心大刀阔斧,只求任内不出大乱子。

    对于这位因“能干”而被派来的年轻通判,他表面客气,内心却存着几分观望甚至隐隐的排斥。

    韩彦心知肚明,并不急于立威,而是按照官场礼节拜会上峰、同僚后,便一头扎进了堆积如山的漕运文书和盐课账册之中。他带来的核心班底只有寥寥数人,在偌大的扬州府衙显得势单力薄。

    情况比预想的更糟。漕粮征收迟缓,运丁(漕运兵丁、民夫)怨声载道,运河水道部分淤塞,沿途关卡勒索成风。

    盐政更是黑洞重重,官盐滞销,私盐猖獗,盐课(盐税)连年亏空,盐商与官吏勾结,利益链条铁板一块。

    韩彦并未被吓倒。他采取了“由外而内,由易到难”的策略:

    他换上便服,带着亲随,亲自走访漕运码头,与运丁、船工同吃同行,听他们倒苦水,记录下河道险段、关卡陋规的第一手资料。他甚至登上漕船,体验押运之苦,数日不归官署。

    他凭借在安吉练就的理账能力,夜以继日地核查近三年的盐课账目,寻找漏洞和异常往来。这工作枯燥且极易打草惊蛇,他做得极其隐秘。

    他对府衙内涉及漕运、盐政的属官胥吏,并不一概斥责,而是区别对待。对少数尚有良知、或因被排挤而不得志的,他暗中观察,偶尔询问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试图寻找可能的突破口。

    连日操劳,他回到通判府邸时,常是夜深人静,眉宇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林岁安同样没有闲着。她深知自己官方身份特殊,不宜直接干涉政务,但她有自己的方式和舞台:

    她以“搜集江南药方、精进医术”为由,持着韩老夫人的玉牌,拜访了几位扬州本地的名医和杏林世家。

    她不摆官眷架子,谈论医术时言之有物,对药材的见解往往令人惊叹,很快便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通过他们,她了解到更多扬州民间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底层百姓因漕运役、盐价高昂而承受的苦楚。

    她频繁出入扬州的药市、码头货栈,仔细询问各类药材、山货的行情、来源和销路。

    敏锐地发现,由于漕运不畅,许多南方药材北运成本高昂,而北方的某些特产也难以南下,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也与安吉的药材外销计划不谋而合。

    在拜访寺庙、道观(常设有义诊施药处)时,她留意到因漕运劳役艰苦、卫生条件差,许多运丁和码头苦力患有严重的风湿、疮疖和消化疾病,却得不到有效医治。

 &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