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桥市兴起(1 / 2)

加入书签

“勤谨桥”的通衢,如同在东塘村的血脉中注入了一股活水,不仅连通了被溪涧阻隔的土地,更悄然改变了村落固有的节奏与格局。昔日需绕远路或冒险涉水方能抵达的对岸田亩、山林,如今变得举步即至。而这座石桥本身,因其位置正当村口,连接着通往外界的主道,又兼具坚固平坦、遮阳避雨的便利,竟在通桥后不久,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个人气汇聚之所。

起初,只是些过路的行商、货郎,走到桥头,见此地开阔,又有树荫桥影,便歇下担子,稍作休整,偶尔也与村中出来瞧新鲜的乡邻做些小买卖,用针头线脑换几个鸡蛋,或用粗盐换取些新下的瓜菜。后来,邻近村落一些心思活络的农户,见此地往来人多,也试探着将自家多余的菜蔬、禽蛋、或是新编的筐篓竹器,挑到桥头来售卖,往往比挑去镇上更易脱手,还省了脚力。

不过旬月,这桥头两岸,竟在每日清晨至晌午,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熙攘的集市。叫卖声、议价声、乡邻相遇的寒暄声,混杂着桥下潺潺水声,构成了一派鲜活生动的市井气象。

李青禾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她并不常去那日渐热闹的桥头,多是站在工坊院外的高处,或是借着去桑园、棉田的时机,远远望上一眼。深陷的眼窝里,目光沉静,仿佛在观察一株野生植物自然的生长脉络。她看到本村王寡妇挎着篮子在那里卖新腌的咸菜,看到邻村的老汉摆出自制的锄头木柄,也看到那因采石受伤、如今腿脚仍不甚利索的周家大郎,由其妻扶着,在桥边支了个小摊,代写书信、卜算吉日,赚几个辛苦钱,补贴家用。

这自发的集市,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摊位杂乱无章,时常为了争抢好位置发生口角;散市后,地上往往留下烂菜叶、果皮等垃圾,有碍观瞻;更有那外村来的狡黠之徒,欺行霸市,或是售卖些劣质货物,引发纠纷。

工坊众人亦时常议论此事。张寡妇快人快语:“这般乱糟糟的,长久下去不是办法!白白糟蹋了咱这新桥的好地界!”周娘子也忧心:“是啊,如今还好,若日后人更多,怕是更难管束。”

李青禾沉默地听着,心中已有计较。这集市既是因桥而生,如同溪水汇流,堵不如疏,乱则需治。它带来纷扰,却也蕴藏着滋养村落的可能。

一日,她让周娘子去请了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又唤来王寡妇、周家大郎等在桥头摆摊的本村人,就在工坊院内商议。

她嘶哑的声音开门见山:“桥头集市,已成气候。然无序则乱,需立规矩。”

众人皆点头称是。

“其一,划定摊位。”李青禾取来一块木板,用炭条画出桥头大致地形,将适宜摆卖的区域一一划分出来,编上序号,“按先来后到,抽签定序,不得争抢。散市后,各自清扫门前雪,保持洁净。”

“其二,立契管理。”她看向王寡妇,“你心细,又常在桥头,日后便由你负责登记造册,凡欲在此设摊者,无论本村外村,皆需报备货物名目,画押为凭。若有欺行霸市、以次充好者,记下名号,首次警告,再犯驱离,永不许再来。”

条条规矩清晰明了,众人听得心服口服。

最后,李青禾目光扫过众人,说出了最关键的一条:“其三,收取摊租。”

“收租?”几位本村摊主闻言,脸色微变。

李青禾抬手,示意他们稍安:“此租,非为盘剥,乃为维系集市秩序、清扫维护之需,亦算是对这座桥、这片地的一点反哺。”她顿了顿,声音沉稳,“立规:凡我东塘本村村民,于此设摊,免收摊租!”

此言一出,本村的王寡妇、周家大郎等人顿时松了口气,面露感激。

“然,”李青禾话锋一转,“外村来此设摊者,需按其当日售货所得,抽取一成,作为摊租。”

一成!对于外村摊贩而言,这并非一个小数目,但也绝非无法承受。毕竟在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