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金穗欺霜(1 / 2)

加入书签

县令携御稻秘种离去后,李青禾的居室窗下,那白陶钵便成了工坊内一个寂静却不容忽视的中心。

素纱笼罩,隔绝了外界的纷扰,也隔绝了绝大多数探究的目光。

唯有李青禾自己,日复一日,如同最虔诚的守夜人,侍弄着这三株承载着非凡使命的禾苗。

御稻的生长,初时与寻常稻种并无二致,只是那嫩芽破土时的姿态,似乎格外挺直,色泽也更为清透。

但随着时日推移,其不凡之处渐渐显露。

茎秆较寻常水稻更为坚韧挺拔,叶片狭长,色泽深绿,叶脉清晰如画。

最奇异的,是其分蘖之数。

寻常稻种,分蘖已属不错,这三株御稻,在李青禾如侍婴孩般的精心照料下,竟每株都分出了七八枝健壮的新蘖,将那只寸许见方的白陶钵挤得满满当当。

李青禾深知此钵虽好,却非久居之地。

待秧苗长至一掌高,她便选了一个云淡风轻的清晨,紧闭房门,亲自为它们移栽。

她早已备下三个更大的陶盆,盆土是她反复筛检、又混合了少量腐熟豆饼肥的精华壤土。

移栽时,她动作轻缓如拈花,尽可能不伤及根系。

三株稻苗,分别植入三盆,依旧置于窗下阳光最佳处。

夏去秋来,窗外的黄粟已然泛黄,农人们开始准备收割。

而盆中的御稻,却方才开始抽穗。

那稻穗初时只是细小的绿色苞蕾,藏在叶鞘之中,并不起眼。

但不过十余日,便迅抽出、伸长,其形态与寻常稻穗亦有不同,穗型更为紧凑,粒粒分明。

真正的奇迹,生在深秋。

当东塘村乃至周边乡镇的稻田都已收割殆尽,田野里只剩下光秃秃的稻茬和开始泛黄的野草时,那三盆御稻,依旧固执地挺立在李青禾的窗前。

稻秆依旧青绿,只是穗头,已从最初的青绿,逐渐转为沉甸甸的金黄。

那金黄并非黯淡,而是在秋日愈清冷的阳光下,折射出一种内敛而温润的光泽,如同上好的玉料,蕴含着饱满的生机。

寒露过后,霜降将至。

几场秋雨带来刺骨的寒意,清晨的草木上已可见白色的霜华。

寻常晚稻至此也已无法支撑,叶片必然焦卷。

然而,这三盆御稻,竟似浑然不觉。

金灿灿的稻穗低垂,颗粒饱满滚圆,用手指轻轻一掐,坚硬的谷壳下是乳白色的浆液,预示着惊人的千粒重。

它们非但没有被寒霜打垮,那历经低温而愈浓郁的金色,反倒像是从霜寒中淬炼而出,带着一种傲然独立的姿态。

李青禾深陷的眼窝里,目光日夜流连于这三盆金稻之上。

她清晰地记得寻常稻种的成熟时节,也清晰地计算着这三株御稻从抽穗到灌浆、再到如今坚熟的日子。

它们比东塘村最晚熟的稻种,足足晚了近十日才达到可收获的状态。

而这十日,是在秋寒霜冻中坚持下来的十日!

这一日,她见稻穗已金灿无杂,谷粒坚硬,指尖掐之无痕,知是收割之时。

她未曾动用镰刀,只取来一把平日修剪桑枝的、锋利的薄刃小剪。

先用清水净手,再以细布拭干。

然后,她极其小心地,一手虚托住稻穗下方,一手持剪,在那稻穗与茎秆连接处,轻轻一剪。

三株稻,共得二十余穗。

她将它们并排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干净的白棉布上。

金穗映素布,光华流转。

她沉默地注视着这些越了寻常时节、在霜寒中成就饱满的稻穗,心中波澜起伏。

晚收十日,颗粒无损,反增其实!

这非是臆测,而是眼前铁一般的事实。

此事关乎重大,必须立即上报。

她走到那张简陋的书案前,铺开县令留下的、质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