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黄粟定策(1 / 2)

加入书签

腊月尽,新年将至,东塘村家家户户开始洒扫庭除,准备年货,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忙碌而期盼的气息。

然而,村后那片曾立着八块标识木牌的试验田,却比任何一家院落都更早地迎来了它的“年终决算”

覆盖其上的薄雪早已消融,露出收割后残留的整齐根茬,沉默地见证着过去一季那场无声却激烈的生长竞赛。

这一日,天色刚亮,李青禾便带着周娘子、王寡妇,并请来了村中几位经验最丰富的老农,再次来到了试验田边。

与他们同来的,还有几架大小不一的秤具,以及厚厚的记录册。

今日,便是要将这八块田里早已单独收割、单独晾晒、单独脱粒的黄粟,进行最后的称重核算,揭晓最终的产量数据。

寒风依旧料峭,吹得人脸颊生疼,但在场众人却无一人觉得寒冷,目光都紧紧盯着那八堆颜色深浅略有不同、但籽粒皆算饱满的黄粟。

“甲字田,薄肥,实收黄粟一石八斗五升!”

负责过秤的汉子高声报数,周娘子迅在册子上记录。

“乙字田,厚肥,实收……一石五斗二升!”

报数声明显低了一些,围观的老农钱老憨看着那堆明显少于甲字田的粮食,想起夏日倒伏的惨状,重重叹了口气,再无往日得意。

“丙字田,深锄,实收二石一斗!”

“丁字田,浅耕,实收一石七斗三升!”

“戊字田,早播,实收二石零五升!”

“己字田,晚种,实收一石六斗八升!”

“庚字田,密植,实收一石五斗九升!”

“辛字田,疏种,实收二石零二斗!”

八组数据,清晰无比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高下立判!

依照标识,采用了“薄肥”

、“深锄”

、“早播”

、“疏种”

等方法的丙、戊、辛等田块,产量遥遥领先,尤其是丙字田(深锄)和戊字田(早播),竟双双突破了二石大关!

而与之相对的乙(厚肥)、己(晚种)、庚(密植)等田块,产量则明显落后。

李青禾拿起记录册,嘶哑的声音在田野寒风中响起,为这场持续了近一年的试验做着最后的总结:“综合八田数据,此黄粟种,相较于本地寻常黍豆,于同等田力下,因早熟约十日,可避开秋末部分风雨虫害,且其耐瘠薄之性得以挥,平均亩产……可增两成以上。”

早熟十日,均产增两成!

这个结论,如同一声春雷,在众人心中炸响!

老农们看着那实实在在的粮食堆,听着这确凿无疑的数据,再无半分怀疑。

钱老憨更是捶着自己的脑袋,连连道:“服了!

真服了!

往后种地,再不能光凭老经验瞎搞了!”

李青禾并未停留于村内的喜悦。

她让周娘子将八块试验田的详细管理记录与最终产量数据,整理誊抄,形成一份条理清晰的呈文,又附上那本已在周边产生影响的《肥力三宜诀》,一同封好,亲自送往县衙。

县令正在为明年春耕劝农之事斟酌,见到李青禾送来的详实记录与对比数据,尤其是那“早熟十日,增产两成”

的结论,顿时拍案叫绝!

他深知,对于靠天吃饭的农人而言,早熟十日意味着能更大程度规避灾害,增产两成更是实实在在的粮食!

此物若推广开来,于本县农政,实乃大功一件!

他不再犹豫,立刻召来户房书吏,依据李青禾提供的资料,结合官样文章,起草了一份言辞恳切、数据翔实的《劝种黄粟令》。

文中详细说明了黄粟耐旱、早熟、增产之优势,并引东塘试验田为例,强调需“因地制宜”

,参照《肥力三宜诀》进行管理,不可盲目密植或滥施肥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