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账册正名(1 / 2)
腊月将尽,北风卷着寒意,吹过东塘村“勤谨桥”
头已然歇市的空荡摊位,也吹过骡马市凉棚下那十杆静静悬挂的“公平秤”
。
年关将近,算总账、核收支的时候到了。
这不仅关乎一家一户的温饱,更关乎这新兴桥市能否取信于民,关乎那“免役银”
、“公平秤”
乃至寡妇掌权等一系列新事物能否真正立足。
工坊内,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弥漫在周娘子、王寡妇等人眉宇间的一丝紧张。
她们面前摊开着厚厚几本账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桥市自设立以来,每一笔摊租税收、每一项公共开支。
王寡妇负责收钱登记,周娘子协助核对,张寡妇则盯着那存放铜钱碎银的沉重木匣,钥匙贴身保管,寸步不离。
李青禾坐在主位,深陷的眼窝在跳动的火光下显得愈沉静。
她听着周娘子一项项报数,王娘子一页页翻动账册核对,嘶哑地偶尔插言询问细节。
“骡马市自永济桥通后,交易日盛,外村摊贩及牙侩抽成,共计收入税银……二十两整。”
周娘子念出这个数字时,声音微微颤。
二十两!
这对于一个乡野市集而言,简直是一笔巨款!
院内旁听的几位村老和协助管理的妇人都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支出项,”
周娘子继续念道,“其一,支付村外桑园道路修葺,雇佣老弱民夫共计七十三工,支付杂粮饼作为工钱,折合粟米……十五石。”
“其二,支付掌秤寡妇赵三娘等五人,两月工钱,共计九千文,折银九两。”
“其三,购置公秤十杆,耗银三两。”
“其四,市集日常清扫、凉棚维护等零星开支,耗银一两。”
周娘子顿了顿,抬起头,看向李青禾,声音清晰起来:“收支相抵,桥市税款,净余……银五两。”
净余五两!
院内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窃窃私语。
有欣喜,也有难以置信。
李青禾脸上并无喜色,只是微微颔,嘶哑道:“将这五两余银,连同账目,一并公示。”
“公示?”
王寡妇有些犹豫,“娘子,这……这许多银钱数目,公示出去,怕是惹人眼红,或是引来闲话……”
“正因银钱敏感,才需公示。”
李青禾目光扫过众人,语气不容置疑,“收了多少,用在何处,结余几何,白纸黑字,明明白白。
遮遮掩掩,反而滋生猜疑,坏了‘公’字的信誉。”
她当即吩咐,取来一大张坚韧的桑皮纸,由周娘子用工整的字迹,将全年桥市收支,分门别类,巨细无遗地誊抄其上。
何处收钱,何人经手;何处用钱,作何用途;乃至最后结余的五两银子,打算作何使用——李青禾指明,此银将用于开春后购储一批耐放的陈年粟米,充实村中“备荒款”
,以应不时之需——皆写得清清楚楚。
翌日清晨,这张墨迹未干的巨大“账目公示”
,被郑重其事地张贴在了“勤谨桥”
头那方青石告示碑旁,与“免役银”
新规并列。
起初,只是零星几个早起的村民好奇围拢。
识字的大声念诵,不识字的焦急询问旁人或等着蒙童放学后来解读。
当听到那二十两税银的巨额收入时,人群出阵阵惊叹;当听到十五石粮食支付给了修路的老弱,九两银子给了掌秤的寡妇时,有人点头,有人若有所思,也有人暗暗撇嘴;而当最后听到仅余五两银,并将用于购粮备荒时,所有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
数字是冰冷的,但一笔笔去向分明的记载,却有着灼人的力量。
那曾质疑过“寡妇掌秤”
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