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桥通百业(1 / 2)

加入书签

村外通往桑园的土路在一众老弱妇孺日复一日的捡石、填洼、夯实下,终于变得平坦坚实起来。

虽无青石铺就的气派,却足够车马平稳通行。

当第一辆满载桑叶的牛车轻松驶过,不再颠簸摇晃时,参与修路的王瘸子等人站在路边,黝黑疲惫的脸上露出了近乎神圣的荣光。

那两枚每日结清的杂粮饼,不仅填饱了他们的肚子,更撑起了他们佝偻的脊梁。

而与此同时,落霞河上那座由“免役银”

及东塘桥市税款支撑、以募役形式修建的大型石桥,也终于在秋末冬初宣告竣工。

桥身横跨宽阔的河面,气势恢宏,彻底打通了县城通往西部数个乡镇乃至邻县的官道瓶颈。

通车之日,盛况空前。

县令亲临剪彩,车马行人络绎不绝,喧闹声足足持续了三日方渐平息。

这座被命名为“永济桥”

的石桥,如同一道强劲的脉搏,瞬间为沿线地带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股活力,最先、也最直接地惠及了位于官道与东塘村岔路口的“勤谨桥”

头。

以往,这里虽是乡间小市,但终究偏于一隅。

如今,随着“永济桥”

的通车,南来北往的商队、赶着驮马的行脚商人、乃至前往西部山货的采买客,都必须经过东塘村口这条必经之路。

精明的商人们立刻现了“勤谨桥”

头这片开阔地的价值。

这里离县城不远不近,正是歇脚、补充给养、甚至就地交易的理想场所。

不过旬月之间,桥头市集的规模便自地扩大了一倍有余!

不再仅仅是附近乡邻交换菜蔬鸡蛋,更出现了专卖草料、豆饼的摊位,供应热汤面、大饼的食摊,甚至有了修补鞍鞯、钉马掌的手艺人!

最引人注目的,是桥头不远处那片原本闲置的河滩地,竟自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骡马市”

来自西部的马帮在此卸下山货,来自东部的布商在此补充驮畜,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交易牲口。

一时间,骡鸣马嘶,人声鼎沸,牙侩(经纪人)穿梭其间,讨价还价之声不绝于耳,竟成了比桥头零售市集更热闹、也更有利可图的地方。

这蓬勃展的新气象,自然带来了更多的税收。

按照原先立下的规矩,外村摊贩需缴纳一成利作为摊租。

如今这骡马市交易额巨大,即便只抽一成,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

王寡妇每日捧着沉甸甸的钱匣子,脸上笑开了花,连连感叹这桥通得真是时候。

然而,新的繁荣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骡马市利大,难免引来宵小之辈和欺行霸市之徒。

几桩交易纠纷很快便闹到了工坊这边。

有客商投诉牙侩联手压价,强买强卖;也有卖马的农户哭诉,称好的骡马被牙侩用“魔术手”

在缰绳上做记号,或是看准了乡下人不识秤,在草料分量上克扣。

这一日,便有一个来自西边山里的老汉,牵着一匹颇为神骏的枣红马到骡马市售卖,却被几个本地牙侩围住,硬说他的马有暗疾,只肯出极低的价钱。

老汉不服争执,反被推搡辱骂,马匹受惊,险些踩踏旁人,闹得市集一片混乱。

李青禾闻讯赶到时,那老汉正蹲在地上,抱着马腿老泪纵横,周围围着一圈看热闹和愤愤不平的人。

那几个牙侩却依旧趾高气扬,嘴里不干不净。

李青禾分开人群,走到中间,深陷的眼窝里寒光凛冽。

她先未理会那几个牙侩,而是扶起那老汉,嘶哑问道:“老丈,你这马,想卖多少?”

老汉见来了主事的,如同见了青天,连忙道:“娘子明鉴!

这马是俺家最好的儿马,脚力强,性子稳,少说也得十五两银子!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