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孤老筑路(1 / 2)
青石告示碑如同一位沉默而公正的判官,矗立在“勤谨桥”
头,将“税银代役”
的新规昭示于众。
大多数东塘村民选择了缴纳那三钱银子,换得一年安稳,将精力全然投入田亩与工坊,村落里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自主气息的忙碌。
然而,那落霞河石桥的工程,虽因改征役为募役而得以顺利进行,却也耗费了县库不少银钱,东塘桥市未来三年的税款亦被提前支用。
县令虽未明言,但李青禾心中清楚,官府财力终究有限,地方上诸多便利民生的小型工程,仍需自谋出路。
这一日,她巡视野地桑园归来,路过村口,见几个衣衫褴褛、拄着树枝做拐的老弱流民,蜷缩在背风的墙角下,面前放着破碗,眼神空洞地望着往来行人。
他们是今春北地旱灾的余波,侥幸熬过了最艰难的时节,流落至此,却因年老体衰,难以觅得活计,只能靠着零星施舍与挖些野菜度日,成了村落边缘一抹灰暗的剪影。
李青禾的目光在他们身上停留片刻,又转向村外那条通往新开桑园、却因雨水冲刷而变得坑洼不平、车马难行的土路。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骤然照亮了她的思绪。
她回到工坊,立刻唤来周娘子与王寡妇。
“村外通往桑园那条路,你们也走过,颠簸难行,运送桑叶、肥料皆是不便。”
李青禾嘶哑开口,“需得修整一番,铺上碎石,夯实路基。”
周娘子点头称是,却面露难色:“修路是好,可如今壮丁们要么在田里,要么在工坊,哪有余力?若是雇人,又是一笔开销,桥市的税款已预支了……”
李青禾抬手止住她的话,目光平静:“不用雇壮丁。
去告诉村口那些流落的老弱,凡愿出力修路者,无论男女,无论年纪,无论手脚是否便利,只要肯干,工坊每日管两顿稀粥,另结算工钱——杂粮饼二枚,当日结清,绝不拖欠。”
“用这些老弱修路?”
王寡妇吃了一惊,“他们……他们能行吗?怕是连镐头都抡不动……”
“路是人走出来的,也是人修出来的。”
李青禾深陷的眼窝里目光坚定,“他们或许抡不动重镐,但可以捡拾碎石,可以搬运小块的石头,可以用木槌夯实土壤。
力气有大小,活计也有轻重。
给他们一个凭力气换饭吃的机会,总好过让他们在墙角等死。”
消息很快传到了那些流民耳中。
起初,他们茫然,不信。
每日两顿粥,还有两枚实实在在的杂粮饼?天下哪有这等好事?给这些废人做的?直到王寡妇亲自带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粟米粥和几箩筐新出炉的、掺着麸皮却分量十足的杂粮饼来到村口,当众宣布了规矩,他们浑浊的眼睛里,才渐渐燃起一丝微弱的、名为希望的火苗。
第一个颤巍巍站起身的,是一个头花白、佝偻得几乎成九十度的老妪。
她哑着嗓子问:“真……真给饼子?”
“真给。”
王寡妇拿起一枚饼,塞到她枯瘦如柴的手中,“现在就能吃,吃了有力气,就去那边跟着划分地段,捡石头去!”
那老妪捧着那块温热的饼,仿佛捧着什么稀世珍宝,愣了片刻,然后猛地低下头,狼吞虎咽起来,噎得直伸脖子,也舍不得停下。
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第三个……那些原本蜷缩在墙角的影子,开始蠕动,挣扎着站起来,向着村外那条待修的道路蹒跚而去。
李青禾亲自规划了路段,将最轻省的活计——捡拾合适大小的碎石,归拢到路边——分给了那些最孱弱的老人和妇人。
稍有力气的,则负责用简陋的耙子平整路面,或是两人一组,用粗绳拖着石碾子压实土壤。
她还让工坊赶制了一批小巧轻便的木槌,替代沉重的铁锤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