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流水破欺(1 / 2)

加入书签

土窑夜校的烛光,在东塘村的夜晚固执地亮着,一日复一日。

炭笔写就的字,从“棉麻粟”

渐渐扩展到“斗升尺秤”

,再到“一二三四五”

李青禾教得极有章法,总将识字与村中日常营生紧密结合。

她深知,若不能让这些人立刻尝到识字的甜头,这夜校的光,便难以持久。

这一夜,土窑壁上挂着的石板上,写的不再是单字,而是一行略显复杂的句子:

“收李二嫂籽棉廿斤,折银十五文。”

底下还画着一个简单的表格,列着“交棉人”

、“斤两”

、“折银”

几项。

“今晚,学记收花账。”

李青禾嘶哑的声音在窑洞中回荡,她指着那行字,“‘李二嫂’要会写,‘廿’是二十,‘斤’和‘文’字前几日学过。

这‘折银’,便是折算成银钱的意思。

日后工坊收棉,乃至你们自家买卖,账目都需记清,白纸黑字,方能免去口舌纠纷,不被奸猾之人蒙骗。”

众人听得认真,尤其是那些家中种棉、常与收购商打交道的妇人,更是伸长了脖子。

张寡妇如今已是夜校的“积极分子”

,她盯着那“十五文”

几个字,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那因常年劳作而变形的手指,仿佛能感受到铜钱的冰凉。

李青禾让众人拿出各自带来的、用草纸或旧账本反面订成的练习簿,用炭笔模仿着记录。

窑内一时只剩下炭笔划过的沙沙声,以及偶尔因写错而出的懊恼低呼。

“记清楚了,”

李青禾巡视着,嘶哑地强调,“斤两是根本,折算价码是关键。

一笔糊涂账,便是将自家的血汗钱,拱手送入他人囊中。”

接连几夜,李青禾都在教授类似的记账格式和算法,甚至引入了简单的算盘口诀,让众人练习。

她将工坊往年的一些旧账目匿名拿来,让大家尝试核算,找出其中刻意或无意造成的差错。

起初,众人算得头晕眼花,错误百出,但在李青禾不厌其烦的讲解与实践中,渐渐有人摸到了门道。

机会很快便来了。

这日,正是工坊集中向县里“隆昌号”

胡账房交售一批上等籽棉的日子。

胡账房带着两个伙计,摆开大秤、算盘,坐在工坊院中,神态间带着惯有的、面对乡里人时的倨傲与敷衍。

前来交棉的村人排着队,周娘子和王寡妇在一旁协助过秤、记录。

轮到李二嫂交棉。

她男人将两大袋沉甸甸的籽棉抬上秤砣,胡账房眯着眼,手指在秤杆上轻轻一拨,随口报道:“李二嫂,籽棉一百八十二斤!”

李二嫂闻言,脸上刚露出笑容,准备按以往每百斤八钱银的价码算钱,站在人群旁、正拿着自己练习簿和炭笔的张寡妇却猛地皱起了眉头。

她盯着那秤杆,又看看李二嫂那两大袋明显比自己昨日交的还要饱满的棉花,心里快盘算起来。

“不对!”

张寡妇猛地出声,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她挤到前面,指着那秤,对胡账房道:“胡先生,你这秤看得怕是不准吧?李二嫂这两袋棉,我看至少二百斤往上!

你再仔细瞧瞧!”

胡账房被当众质疑,脸上有些挂不住,把脸一沉:“你这妇人,懂得什么?我隆昌号做生意,向来公平,这秤星明明白白,岂容你信口雌黄!”

“我不懂秤星,”

张寡妇毫不退缩,扬了扬手中的练习簿和炭笔,“但我识数,会算账!

李二嫂家今年棉田打理得最好,出的棉絮又白又长,这两袋的成色体积,比昨日王老五家那一百九十斤的只多不少!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