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中秋圆宴(1 / 2)
“李记”
界碑的竖起与那张朱红官印的“红契”
,如同给东塘工坊这艘在风浪中前行的航船,落下了一枚最沉重的铁锚。
根基既固,人心愈凝。
转眼便是中秋,天高气爽,月桂飘香。
今年的中秋,对于东塘工坊,对于李青禾,意义格外不同。
那座依托水塘坡地、由工坊众人一砖一瓦协助建起的、属于李青禾自己的新宅,虽依旧简朴,却已不再是当年那间风雨飘摇的破旧茅屋。
青砖墁地,白灰抹墙,虽无雕梁画栋,却也宽敞结实,窗明几净。
李青禾决定,就在这新落成的宅院里,设一场中秋圆宴,答谢这些年来与她同甘共苦、倾力相助的工坊众人与村中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
消息传出,工坊内外一片欢欣。
周娘子、张寡妇等人早早便开始张罗,洒扫庭院,借来桌椅碗筷。
宴席不算奢华,却倾注了心意。
席开三桌,一桌设在正堂,款待村老;另两桌便摆在宽敞的院子里,让工坊的妇孺们都能坐下。
菜色是实实在在的农家风味,却有几样格外引人注目。
塘里新捕的肥鱼,用浓油赤酱红烧了,香气扑鼻;后坡散养的鸡鸭,或炖汤或爆炒;园子里新摘的菜蔬,清嫩可口。
而最令人惊奇的,是李青禾竟搬出了几坛自酿的葡萄酒!
那酒是去年秋日,她用山间野葡萄,依着古法尝试酿造的,密封窖藏了近一年。
启封时,一股醇厚而独特的果香瞬间弥漫开来,酒色紫红透亮,倒入粗瓷碗中,漾开层层涟漪。
众人皆未见过此等颜色的酒水,啧啧称奇。
“这是娘子用山葡萄酿的?”
周娘子小心翼翼端起一碗,嗅了嗅,眼中满是惊奇。
“尝尝看。”
李青禾嘶哑道,脸上带着一丝难得的、极淡的温和。
众人试探着抿了一口,初时觉得有些酸涩,继而一股甘醇的暖意顺着喉咙滑下,回味悠长,与寻常的米酒、烧酒滋味大不相同。
妇人们起初还矜持,几口下肚,脸上便飞起红霞,话也多了起来,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月华初上,清辉满地,将院落照得如同白昼。
酒至半酣,菜过五味,气氛愈融洽。
这时,李青禾招手唤过一直安静坐在她身旁、如今已跟着村中蒙童识得些字的小树——那是当年流民中留下的孤儿之一,如今被她收养在身边。
小树有些腼腆地站起来,走到院子中央,沐浴在月光下。
他清了清嗓子,用尚带稚气却清晰的声音,开始背诵不久前学堂先生刚教的一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他背的是白乐天的《观刈麦》。
诗句朴实,却字字句句描绘着农人劳作的真实与艰辛。
起初,席间还有细微的谈笑声响,但随着小树清脆的童声继续,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
妇人们手中的筷子停下了,碗中的酒也忘了喝。
她们的目光,随着那诗句,仿佛看到了自家男人在田埂上挥汗如雨,看到了自己顶着日头送饭送水,看到了那沉甸甸的麦穗与无尽的辛劳。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当小树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落下,院子里已是寂静无声。
月光如水,流淌在每一张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