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以工代赈(1 / 2)
桥头粥棚的设立,如同在湍急的世道河流旁,为那些最孱弱无依的漂浮者投下了一方暂时的立足之石。
每日清晨,那口冒着热气的大锅,和散市后那几个认真清扫桥面的细小身影,成了“勤谨桥”
一道新的、带着些许悲悯意味的风景。
孩童们得以果腹,桥市得以清净,这看似两全的法子,却并未让李青禾深陷的眼窝里轻松几分。
她看得更远。
随着北地灾荒的消息隐隐传来,途经东塘村附近官道的流民身影,似乎比往日多了些。
那些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成年人,拖家带口,眼神麻木而绝望,与桥头那些尚能靠扫地换粥的孩童相比,他们的处境更为艰难。
他们非老即弱,或是拖家带口,难以远行觅工,只能徘徊在村落边缘,挖些野菜,或行乞度日,成了地方上潜在的不安因素。
单纯施粥,虽能救急,却非长久之计,且易养成惰性,更可能吸引更多流民聚集,反成祸患。
这一日,李青禾独自沿着村外那条年久失修、淤泥堆积的灌溉水渠行走。
这条渠关乎下游数百亩棉田桑园的灌溉,每逢旱季便显不足,清淤拓宽已是当务之急,只是村中壮劳力多忙于自家田亩工坊,一直未能大规模动工。
她看着渠中浅水,又望向远处官道上几个踟蹰的流民身影,一个念头逐渐清晰。
她返回工坊,立刻召集村中几位老者与工坊核心众人商议。
“流民日增,非社稷之福,亦非我等乡邻之愿。
施粥仅能救一时之饥,非根本之法。”
李青禾嘶哑的声音在屋内响起,“村外水渠淤塞,亟待修缮。
我意,以‘以工代赈’之法,招募流民中身强力壮者,参与清淤拓宽水渠。”
“以工代赈?”
周娘子有些不解。
“便是以劳作换取酬劳,而非白给。”
李青禾解释道,“凡愿参与者,登记姓名籍贯,每日劳作,管两顿饱饭,另按日结算,每人给予粮食二斤,以为工钱。
如此,渠可修,民得食,各安其分,两不相扰。”
每日粮二斤!
这对于饥肠辘辘的流民而言,不仅是活命的保障,更是能积攒下来养活家小的希望!
而且是以堂堂正正的劳力换取,非是嗟来之食,保全尊严。
众人细想,皆觉此法大善!
既解决了水渠修缮的人力难题,又安顿了流民,化消极的救济为积极的生产,可谓一举多得。
“那……那些老弱妇孺呢?”
张寡妇心细,想到那些跟随流亡、无力承担重体力劳动的老人与妇人。
李青禾早已虑及于此,继续道:“老弱妇孺,亦有可用之力。
工坊可购入一批麻绳、稻草。
由孙婆婆等几位擅编织的老人牵头,教他们编制草鞋、草垫、草筐等物。
原料由工坊提供,制成之物,由工坊统一收取,置于桥头市集代售。
所得钱款,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编草鞋换钱!
这活儿计轻省,坐在阴凉处便可完成,正适合那些无力气做重活的老弱。
原料由工坊出,销路由桥市担,他们只需付出手工,便能换得活命之资。
方案既定,立刻施行。
李青禾让王寡妇在桥头及流民聚集处张贴告示,言明招募修渠壮丁及教授编织之事。
起初,流民们将信将疑,待见到真有热腾腾的饭食和实实在在的粮食放,顿时踊跃报名。
精壮男子被编入修渠队伍,由村中熟悉水渠的老农带领,划分区段,开始清淤掘土。
工地上号子声起,虽面容憔悴,但为了那每日二斤活命粮,无人惜力。
而村中祠堂的廊下,则成了另一番景象。
孙婆婆带着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