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瓜膏扬名(1 / 2)

加入书签

瓜籽油得药铺包销,为东塘工坊又辟得一条稳妥财路。

那清亮油脂换回的铜钱银角,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工坊应对风险、周转经营的底气。

然而,李青禾深陷的眼窝里,却并未因此满足。

她看着库房中那些除了送往药铺,尚有余裕的瓜籽油,又想起风道中那长势旺盛、气味清冽的薄荷,心中隐隐有念头盘旋,似要将这两样已然带来惊喜的物事,再行糅合,催生出新的可能。

时值夏末秋初,“秋老虎”

肆虐,天气依旧闷热难当。

蚊虫叮咬、痱子燥热引的皮肤不适,仍是困扰乡邻的常事。

药铺所售的润肤药膏,虽有效用,但价格不菲,且多以治疗为主,并非日常消暑防护之用。

一日,李青禾无意中将一滴瓜籽油与捣碎的薄荷汁液混在一处,顿觉那油脂的清润与薄荷的清凉竟奇异地交融,涂抹在手背肌肤上,初时微凉,继而滋润,那因日晒而产生的些许燥热刺痒感竟缓解不少。

她目光微凝,心中那模糊的念头骤然清晰。

她立刻召集周娘子、孙婆婆等几位心思细腻、手脚麻利的妇人,就在工坊一角,开始了反复的尝试。

取那清亮的瓜籽油为基,加入大量精心熬炼、浓缩了清凉之气的薄荷汁,再调入少量蜂蜡以定其型。

火候的掌控至关重要,过热则薄荷香气逸散,过冷则蜂蜡难以融化均匀。

她们守在小灶前,用小小的陶罐缓慢加热,不停地用竹筷搅拌,观察着罐中混合物由浑浊渐趋澄澈柔和的过程。

待离火稍凉,将那尚带温热的、呈现浅碧色、散着浓郁清凉油润气息的半流质,小心倾入早已准备好的、一个个婴儿拳头大小的圆形粗陶盒中。

陶盒朴素无华,仅带子母扣,密封性尚可。

静置一夜,陶盒中的膏体彻底冷凝,成为质地细腻、触手温润的碧色固膏。

以指蘸取少许,清凉之意瞬间透肤而入,润滑而不黏腻,薄荷的醒神香气持久不散。

“成了!”

周娘子惊喜地低呼,将一点膏体涂抹在自家小儿被蚊虫叮咬的红肿处,不过片刻,那小儿便停止了抓挠,嚷着“凉凉的,不痒了!”

工坊众人试用之下,皆觉此物妙极。

不仅可缓解蚊虫叮咬之痒,于那暑热痱子、肌肤干燥引起的细微不适,亦有立竿见影之效。

且其气味清凉讨喜,不似寻常药膏那般带着苦涩异味。

李青禾将其命名为“清凉膏”

适逢往日里采买“青州蓝布”

、皮货的几位行商前来结账。

工坊便顺势将这新制的“清凉膏”

取出,权当一点小心意,赠与诸位行商试用。

不料,这一赠,却赠出了一场风波。

那些行商常年奔走在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蚊叮虫咬乃是家常便饭,暑热痱毒更是如影随形。

初时他们只当是乡野作坊自制的土物,并未十分在意。

然途中一人被毒蚊所咬,红肿难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抹了些许这清凉膏,竟不料那奇痒立止,红肿亦肉眼可见地消退,更兼一抹之后周身清凉,暑气顿消,精神为之一振。

同行诸人见状,纷纷试用,效果皆极为显着。

这清凉膏于他们这些奔波劳碌之人而言,简直是雪中送炭般的宝贝!

不过旬月,那几位行商竟去而复返,并非为了布匹皮货,而是径直寻到李青禾,开口便要大量订购这“清凉膏”

“李娘子!

你这膏子,神了!

比那药铺里卖的驱风油、止痒膏还好用!”

“是啊!

抹上就凉快,还不油衣裳,气味也清爽!”

“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价钱好商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