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哭声破谣(1 / 2)

加入书签

陈婆子散播的“吸人魂”

、“夜夜哭”

的谣言,如同阴沟里滋生的苔藓,在东塘工坊全力冲刺军需订单的紧张节奏下,悄无声息地蔓延。

虽未立刻掀起大风浪,却像一根根细微的毒刺,扎入一些心思单纯、本就对离家做工感到忐忑的妇人心底,也让工坊外一些观望的家庭愈迟疑。

张寡妇气得几次要去找陈婆子理论,都被李青禾拦下了。

“堵不住悠悠众口,越描反而越黑。”

李青禾枯槁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有深陷的眼窝里沉淀着更深的思虑,“她说工坊夜里传来哭声?好,那我们就让工坊夜里传出别的声音。

比谣言更响,更实在的声音。”

几日后的黄昏,下工的梆子敲响。

疲惫的妇人们陆续停下织机,揉着酸痛的肩颈准备回家。

李青禾却将所有人召集到最大的工棚里。

棚内点起了好几盏油灯,照得比平日亮堂许多。

众人疑惑不解,交头接耳。

李青禾站在前面,嘶哑的声音透过织机余留的轰鸣响起:“诸位乡亲。

工坊接下的军需订单,量大时限紧,需大家同心协力方能完成。

这些时日,大家辛苦了。”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疲惫或好奇的脸:“工坊能立足,靠的是大家的手艺和勤勉。

但往后,要想走得稳,走得远,不能只靠出力气。

记账、看契、辨识原料优劣、甚至日后自己接洽生意,都需认得几个字,懂得些道理。”

这话一出,底下顿时一片哗然。

识字?那是男人们、甚至是读书人家才敢想的事!

她们这些泥腿子出身的妇人,能赚几个工钱贴补家用已是万幸,识字?简直天方夜谭!

李青禾抬手压下议论,继续道:“从今晚起,工坊开办夜校。

每日下工后,愿留下学习者,可多领一碗稠粥。

我教大家认字,不多,先从最简单的数字、自己的名字、常用的物件名目开始认起。

不强迫,全凭自愿。”

夜校?认字?还管一碗粥?

妇人们面面相觑,震惊多于喜悦,更多的是茫然和难以置信。

第一晚,留下的人寥寥无几,多是些年轻未嫁、心思活泛的姑娘,或是像周娘子这样本就有些见识的管事。

油灯下,李青禾用烧黑的木炭在磨平的石灰板上,一笔一划写下“一、二、三、十、百、千”

,写下“麻、棉、布、机”

她的声音嘶哑,教得缓慢却极认真。

学的妇人们磕磕绊绊地跟着念,用手指在空气中笨拙地比划,棚里不时响起低低的、不好意思的笑声。

第二晚,第三晚……留下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那一碗实实在在的稠粥是个诱惑,但更诱惑人的,是那种触摸到未知世界的奇异感觉,是看到自己的名字被歪歪扭扭写出来时的激动,是现自己竟然能看懂账本上一个简单数字时的惊喜。

夜校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半个多时辰。

但在这半个时辰里,工棚里传出的,不再是织机的轰鸣,也不再是疲惫的叹息,而是断断续续的、稚嫩却认真的跟读声,是李青禾嘶哑却清晰的讲解声,是偶尔爆出的、因为学会了一个新字而产生的轻松笑声。

这声音,穿透苇席墙,飘散在塘东的夜风里。

起初,村落里的人们并未在意。

直到有一天,一个在塘东附近夜钓的村汉回来,啧啧称奇:“怪事!

东塘工坊夜里不停工了,改念书了!

一大帮女人,跟着李痘医咿咿呀呀地念字呢!”

念书?女人念书?

这消息比之前的“夜夜哭”

更让人吃惊,也更让人好奇。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