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山东济南双乳山石碑古井与人的百年约定1(1 / 2)

加入书签

在山东济南,往西出了长清城区,继续走大概二三十分钟车程,远处的平原尽头会冒出两座圆乎乎的山头,稳稳当当搁在那儿,那就是双乳山。

打眼看,这两座山头从山腰往上慢慢收窄,顶部圆滚滚的,线条软和,像女人自然垂落的乳房,所以这山被称作双乳山,山根下挨着的村子,也就顺理成章的叫了双乳村。

要是你到了这儿,在村里的小卖部买瓶水,顺口问句“双乳山咋走”

,柜台后嗑瓜子的大爷准会先停了手,眯着眼上下打量你:“你是来瞅新鲜的?还是看了《茅山后裔》寻过来的?”

十个人里有八个都会这么问你。

其实村里上年纪的人大爷大妈们没几个人读过这部小说。

可“书里写了咱村石碑”

的事,早被串门的街坊传得家喻户晓。

大爷们一提起这山,手里的烟袋锅子跟着话音挥的是抑扬顿挫,烟丝撒了半盒也不在意,只顾着指着村西头的,“书里说的‘动山就招祸’,那可不是瞎编的!

那块碑就在老槐树下,上面的字现在还能看清呢。

宣统年立的碑,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错不了!”

大爷语气笃定,像是生怕你听了不当回事,末了还加一句:“可别不当真,早年有人不听劝动了山,可不是啥好下场。”

其实双乳山除了外形特殊点,其他的看起来真的很普通。

没有悬崖峭壁,海拔刚过两百米,山上长满了半人高的柏树,风一吹就沙沙响,山脚下的古道铺着青石板,缝里长着青苔,走上去能听见鞋底蹭着石头的声响。

要是下过雨,还得慢着点走,不然容易打滑。

双乳村的百十户人家就围着山住,一到傍晚,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白烟,安静的像幅水墨画。

可老人们总说这山“不简单”

——不是有啥神仙鬼怪,就是祖辈传下来的几句规矩,村前那口老井、村西头那块石碑,还有两个两百年前云游道士的约定,凑成了双乳山独有的“讲究”

就说《茅山后裔》里提过的那块碑,现在还好好立在村西头的老槐树下。

石碑是青石做的,被风雨浸了百十年,碑身被浸得乌,边角还崩了几块,露出的青石茬。

凑近了看,石碑上的字虽有些模糊,却还是能分辨清楚:“庄前旧有双乳山一座,虽非出名大山,庄中赖以平安。

凡接脉之处与庄内有关,相传如有开动接脉之处,庄中即出不意之祸。

是以屡次禁止多年,无人开动取石。”

落款是“大清宣统元年”

,村里的老人说,这碑不是平白无故立的,是跟着村前那口老井来的。

而那口井,又藏着比碑更久的旧事,连石碑上“护山安村”

的规矩,都和井的来历缠在一块儿。

至于山底下埋着的济北王刘宽,就是这一切的“引子”

外地人到双乳村来,要么是奔着山底下的汉墓,想看看诸侯王墓的样子。

要么是听了老辈的零碎传言,来寻石碑和老井故事的。

村里老人常坐在村口老槐树下说:这山看着普通,底下可还藏着两桩“牵连着”

的旧事。

一桩是埋在山肚子里的济北王,另一桩是村口的石碑和村前的老井。

这两桩事绕来绕去,都和“规矩”

俩字沾边,守着规矩,才能平安。”

先说说山底下的那位主儿。

早年间村里没人知道,这看着普通的山肚子里,竟藏着位“大人物”

只知道山北坡的石头“怪”

,材质硬,颜色黑,不适合盖房子,也不适合垒猪圈。

所以村里人砍柴、放羊,都绕着北坡走。

老辈人说那是“禁地”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