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青海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呜咽1(1 / 3)

加入书签

在青藏高原腹地,有一片被称作“生命禁区”

的土地———可可西里。

藏语里,“可可西里”

是“美丽的少女”

,可这“少女”

却有着最冷峻的面容。

可可西里的总面积过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ooo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4c,最低温能跌破零下4oc,风季时,每秒2o米的狂风能把岩石吹得“呜呜”

作响,像无数冤魂在哭诉。

这里是中国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无人区”

没有常住居民,没有耕地,甚至连能长久存活的植被都寥寥无几,只有低矮的针茅和垫状植物,贴着冻土层生长,还算给地面保持着一点绿色。

但这里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豹在这片荒原上自由迁徙,它们是可可西里真正的主人。

对人类而言,可可西里却像一道无形的屏障。

从上世纪5o年代开始,就有探险队、科考队、牧民试图深入这片土地,可很多人都没能走出来。

有的被暴风雪掩埋,尸骨无存,有的掉进冻土层下的冰裂缝,永远消失。

还有的,明明带着足够的水和食物,却突然迷失方向,最后变成荒原上的一具干尸,身边还留着没吃完的干粮。

久而久之,关于可可西里的诡异传闻,就在格尔木、那曲这些靠近无人区的城镇里流传开来。

有人说见过人形的雾气在湖边徘徊,有人说听过女人的哭声在戈壁上回荡,还有人说,夜里会有狼追着车跑,不是为了觅食,是为了“提醒”

人前面有危险。

可可西里的无人区,更是把这种“未知的恐惧”

拉到了极致。

若说整个可可西里是“生命的考验场”

,那无人区便是场里最凶险的“绝境关卡”

当地老牧民提起它,总皱着眉说“那是人类不该去的地方,是只留骨头的荒原”

这里的平均海拔比可可西里整体区域更高,多数地段52oo米,空气里的氧气含量连平原的一半都不到,人走两步就喘得胸口闷,太阳穴突突跳着像有小锤在敲。

白天太阳毫无遮挡地烤着荒原,裸露的岩石能烫得人不敢徒手碰,可一到傍晚,刚还晒得暖的风,转眼就裹着沙砾和碎冰碴子,刮在脸上像无数把小刀子在割,连厚棉衣都挡不住那股钻骨的冷。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冻土层下藏着的暗河。

表面看是平平的冰面,结得又厚又硬,可冰面下可能就是几米深的活水。

冻土层一旦因为温度变化出现裂缝,人或车踩上去,冰面会毫无征兆地塌陷,瞬间掉进漆黑的暗河里。

那河水冰得能让人瞬间失去知觉,暗河底下又满是漩涡和碎石,就算有同伴在旁,也根本来不及救援,最后连尸骨都得沉在冻土层深处,再也找不回来。

老周是格尔木一家越野车俱乐部的老板,皮肤被高原的太阳晒得黝黑,手上的老茧比车胎纹路还深。

他跑了二十年可可西里,从最初跟着科考队当向导,到后来开俱乐部帮人租车,见过的怪事能装一箩筐。

每次有客人来租车上路,他都会泡上一壶砖茶,坐在火炉边反复叮嘱:“进了无人区,别乱捡东西,别乱喊名字,晚上听见啥动静都别掀帐篷帘。

那地方的风,能裹着‘东西’过来。”

有人觉得他是故意吓唬人,想多收点向导费,可只有真正去过的人才知道,老周的话,每一句都是用教训换来的。

2o18年夏天,国家某自然考察局的科考队进了可可西里,队长姓王,五十多岁,搞了一辈子高原生态研究,去过藏北、阿里,什么恶劣环境都见过。

可唯独对可可西里,他心里总有点怵。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