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开平邓边村广东第一鬼村的老故事6(1 / 2)

加入书签

六、守村人

现在的邓边村已经是彻底没有一个人居住了,但是在上个世纪9o年代末,村里还有几个老人守在村子里。

那个时候,邓阿婆是几个守村人里最年长的,今年八十七了,头全白了,用根青布带扎在脑后,脸上的皱纹很深。

她住的房子在村东头,是栋百年老房,青砖墙上爬着牵牛花,门框上贴着张褪了色的门神。

阿婆的日子过得简单,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拄着根枣木拐杖,先去村口的榕树底下转一圈,伸手摸一摸最粗的那根枝桠,嘴里念叨着:“阿福,今天没调皮吧?”

然后再去荒井边,把木板掀开条缝,往里面看一眼,又轻轻盖上,从竹篮里拿出个刚蒸好的红薯,放在井边的石头上,“小主,吃点热的。”

这竹篮是阿婆的宝贝,竹篾编的,把手处包着块蓝布,是她当年嫁过来时,她娘亲手给她编的。

竹篮里总装着些零碎东西。

有时候是个红薯,有时候是块糖,有时候是束野菊花,都是给村里“那些东西”

准备的。

村里人都说,阿婆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有次村里来了个收老物件的年轻人,想找阿婆买个民国时期的瓷碗,阿婆不卖,说那碗是给邓阿珍留的。

“她晚上会来喝口水,用惯这个碗了。”

当时那个年轻人以为阿婆是老糊涂了,笑了笑就走了。

结果当天晚上,年轻人停在村口的三轮车不知怎么就翻了,车上的老物件碎了大半,他自己在村里走路也被摔的头破血流。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来阿婆这儿收东西。

阿婆的记性不太好,常忘了自己早饭吃没吃,却记得村里每个人的生日,包括那些早就不在了的。

每年清明节,她都会提着竹篮,去村后的山坳里,给邓阿福、邓阿珍、邓大牛他们的坟上添把土,放上块点心,嘴里絮絮叨叨地说:“阿福,别再爬树了,摔着疼。

阿珍,约翰那坏人早遭报应了,你别再哭了。

大牛,井里凉,别总坐着,上来晒晒太阳。”

有年冬天特别冷,下了场罕见的雪,邓边村的青砖房都盖了层白霜,榕树的枝桠上挂着冰棱。

阿婆早上起来,现荒井边的红薯没了,木板被掀开了一角,井里的水面上结了层薄冰,冰面上放着个布娃娃——青布脸,黑墨眼,针脚歪歪扭扭的,正是井里“小主”

的那个。

阿婆没慌,慢慢走过去,把布娃娃捡起来,用袖子擦了擦上面的冰碴,轻声说:“天冷,别把娃娃冻着了。”

然后把布娃娃放进竹篮,又从里面拿出个热水袋,灌了点温水,放在井边,“暖暖手。”

那天晚上,阿婆睡得特别香,梦里看见个穿红棉袄的小孩,手里抱着布娃娃,冲她笑,还喊了声“阿婆”

第二天早上,阿婆现竹篮里的热水袋空了,布娃娃的衣角上沾着点露水,像是刚被人抱过。

当时村里的年轻人偶尔会回来看看老人。

他们给阿婆带吃的,还劝她去城里住。

阿婆不肯,说:“我走了,他们怎么办?阿福没人提醒他别爬树,阿珍没人给她留碗,小主没人给她送红薯,这村就真空了。”

有次阿婆感冒了,咳得很厉害,躺在床上起不来。

村里的另一个守村人邓阿公来看她,现她的竹篮放在床边,里面的红薯还在。

阿公想帮她把红薯送过去,刚走到荒井边,就听见井里传来“呜呜”

的声音,像小孩在哭。

阿公赶紧把红薯放在地上就往回跑,跟阿婆说:“小主不高兴了,嫌不是你送的。”

阿婆听了,撑着身子起来,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到荒井边,拿起红薯,放进井里,嘴里念叨着:“小主,是阿婆不好,今天来晚了,别生气。”<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