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四川青城山古观夜影3(1 / 2)
4月12号夜里,青城山下了场瓢泼大雨,雨点砸在殿顶的瓦片上,“噼里啪啦”
响了半宿。
第二天一早,雨刚停,负责清扫的道士推开三清殿的门,脚刚迈出去就愣在原地——从三清殿台阶往下,到后殿的那段石板路上,断断续续印着符咒。
那符咒是像血一样的暗红色,笔画歪歪扭扭,却仍能让人看出是道教里的“镇宅符”
。
负责清扫的道士赶紧喊人来看,几个老道士蹲在地上端详,指尖碰了碰石板,是干的,不像刚画上去的。
有人说“怕不是山里野兽蹭的血?””
可符咒的纹路整整齐齐,绝不是野兽能弄出来的。
几个道士正议论着,太阳慢慢出来了。
阳光照在石板路上,怪事就这么生了。
那些暗红色的符咒,竟一点点变淡,像被水洇了似的,边缘慢慢模糊。
等到了中午,日头最盛的时候,再去看,石板路光溜溜的,别说符咒,连一点印记都没留下,就像压根没出现过似的。
也是从这天起,观里总飘着股怪味儿。
不是平时烧的檀香那么醇厚,是檀香里混着点草药的苦,还有点说不清的涩,像熬药时飘出来的味儿。
有天老道长坐在门口晒太阳,忽然抽了抽鼻子,说:“这味儿,像极了早年道士们炼丹时的药香。”
他说这话时,眼睛望着三清殿的方向,半天没动。
道士们私下里猜,莫不是当年那七位道长炼丹的方子,顺着这雨气飘回来了?
这事当时的目击者挺多,很快就惊动了相关部门。
没过几天,四川大学的几个老师带着仪器来了,有录音笔、测温仪,还有些叫不上名的设备,在三清殿周围忙乎了两天。
他们先调了录下的念经声,带回实验室分析,结果很让人意外。
声纹里有几段调子,竟和博物馆里藏的明代道教乐谱对得上,那谱子还是孤本,平时很少有人见过。
接着又查殿前的青石台阶。
有个戴眼镜的老师蹲在地上,用放大镜看了半天,指着几处细微的磨损说:“这纹路不一般。”
后来他们去博物馆比对,现竟和馆藏的一双明代云履鞋底花纹几乎一样。
那云履是当年道士穿的,鞋尖带点弧度,花纹是浅浅的云纹。
更奇的是测温仪和电磁检测仪。
三清殿周围几块地方,温度比别处低了两三度,尤其是靠近墙角的位置,总透着点凉意。
电磁脉冲也怪,时有时无,仪器屏幕上跳着微弱的波纹,可查来查去,找不出源头,既不是电线干扰,也不是山里的磁场异常。
老师们把结果跟老道长说的时候,语气都挺谨慎:“这些数据没法完全用常理解释,但也不能说明就是……”
老道长听完,只是点点头,没多问。
倒是年轻道士们凑在一起嘀咕:“这么说,那些影子真不是瞎编的?”
道教协会的人也翻了古籍,查出《青城山志》里的记载。
1646年那七位道士殉道后,“每逢清明,常有青衣道人绕殿,似在诵经,似在巡逻”
。
老道长知道这些后,也没多说啥,只是吩咐徒弟在三清殿里添了七个蒲团,又让清明节加一场法事,就按早年的仪式来。
说来也奇,4月18号那场法事做完,夜里的影子和念经声就断了,跟从没出现过一样。
只是打那以后,太清宫有了个新规矩:每年清明守夜,道士们都会在三清殿门口点一盏青灯,灯芯挑得细细的,说是“给老道长们照个路”
。
现在游客去三清殿,还能看见窗棂旁挂着块牌子,写着“清代旧窗,光影所致,偶有奇像”
,字是观里的老道士写的,笔锋有点抖。
有人举着手机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