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河南郑州紫荆山弯路1(1 / 2)
1955年的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刚从开封接过行政中心担子的城市,正沿着京广铁路的脉络伸展。
而位于城中心的紫荆山,又恰巧是这脉络上重要的一环。
紫荆山的名字里虽然有个山字,其实并不是一座山,是片被夯土墙圈起来的洼地,因这里早年丛生的紫荆树而得名。
紫荆山这个洼地的中央有条绕着的形弯路,一头连着老城区的德化街,一头通向新修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楼。
路两侧的夯土墙是民国那会修的,足有丈余高,现在墙皮已经裂得很厉害了,墙缝里塞满枯草根和碎砖,常年渗着湿漉漉的潮气。
即便是在三伏天,烈日能把郑州的柏油路都晒得冒油变软,可无论谁走进紫荆山的弯路也得打个寒颤。
人总能感到有冰冷的阴风从夯土墙的墙根处往外吹着,吹得人后颈麻。
老郑州人都说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墙借了黄河的阴气。
当年修墙时,夯土里头掺了太多黄河滩的淤泥。
当年那些没被晒干的水汽,年深日久的,就成了这夯土墙里的阴风,总顺着墙根的裂缝往外钻。
在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黄河成了抵御日军西进的最后防线。
蒋介石一声令下,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被炸开,汹涌的黄河水夺路而出,形成了一片广袤无垠的黄泛区。
当时浑浊的浪涛裹着泥沙,一路肆虐。
所到之处村镇被淹,农田被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和数十万民众的死亡。
这场人为的决堤,虽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却给豫东、皖北、苏北等地带来了灭顶之灾。
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是厚厚的淤泥,这些淤泥在风力和水流的作用下,逐渐堆积在了郑州的各个角落,其中就包括了紫荆山一带。
那时的紫荆山,相对于周边本就地势低洼,因为黄河淤泥的大量堆积,变得更加泥泞不堪。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淤泥与当地的土壤混合,形成了一种粘性极强,且富含矿物质的特殊土壤。
到了195o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郑州开始搞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为了加固地基,防止建筑物下沉,施工方决定就地取材,用紫荆山周边的淤泥混合黄土,夯筑成夯土墙。
这些夯土墙,不仅成为了当时城市建筑的坚实基础,也在无意间保留下来了一段沉重的历史记忆。
在修建水利局办公楼旁的夯土墙时,工人们从地下挖出了许多奇怪的物件。
有锈蚀的铜钱、破碎的陶器,还有一些刻着奇怪符号的骨片。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在挖到深处时,竟然出现了累累白骨,有的残缺不全,有的还保持着蜷缩的姿势,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那场灾难的惨烈。
老张头当时就在工地上帮忙,他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那些骨头,白花花的一片,看着就让人心惊。”
老张头后来回忆道,“听老人们说,花园口决堤的时候,好多人没跑出来,就被埋在了这淤泥底下。
这些骨头,说不定就是他们的。”
随着夯土墙的不断增高,工地上的怪事也越来越多。
夜晚,施工人员经常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还有像是有人在喊“救命”
的声音。
白天,偶尔还能看到墙缝里渗出暗红色的液体,看颜色和粘稠度就跟血水一样。
有个年轻的工人不信邪,不听劝非要用手去擦那液体,结果当晚就起了高烧,嘴里胡言乱语,说看到了许多浑身是泥的人向他索命。
尽管如此,工程还是在紧张地进行着。
因为工期紧迫,上级领导要求尽快完工,工人们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干。
等到夯土墙终于如期完工,没有在生什么怪事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以为那些怪事也会随着工程完工而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