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北京故宫雷雨夜红墙秘影1(1 / 2)

加入书签

故宫在北京市中心,南北长九百六十一米,东西宽七百五十三米。

四周的红墙高七点九米。

墙都是用澄泥砖垒的,外层涂的红色颜料里掺了猪血、桐油和糯米汁,其中含有四氧化三铁。

几百年下来,有不少地方的漆皮掉了,露出青灰色的砖。

砖缝里有碎石子,是不同年代补的,新旧痕迹交杂着,最老的砖上还能看到明代工匠刻的记号。

故宫里的路大多是青石板铺的。

明代的石板厚五寸,清代的要薄一些。

石板的表面经过这么多年,已经磨出细纹路,夜里有人走过,脚步声能传挺远,据说这也是为了皇帝安全设计的。

1983年,十九岁的河北小伙赵建军在故宫守卫连当兵。

新兵下连分到这儿,带他的老兵跟他说了三条规矩:一、夜里巡逻不能单独走。

二、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别回头。

三、遇上穿古装的“人”

就当没看见。

赵建军跟那时候的青年一样,都不信这些,只信手里的枪和军装。

报到那天,他背着绿挎包站在神武门,看红墙在太阳底下泛着光,心里想,这就是个皇帝住过的地方,能有啥怪事。

直到那年1o月17日晚上,他才明白规矩可都不是白定的。

那天他和班长老王值夜班,从晚上十点到早上六点。

从下午,天就阴得厉害,乌云压顶,晚上也是没月亮没星星的。

后半夜突然下起雨,先是零星几滴,接着越来越密,打在巡逻的胶鞋上“啪啪”

响。

紧接着电闪雷鸣,闪电把宫墙照得白,雷声在宫里滚来滚去,震得人耳朵疼。

两人缩着脖子往巡逻点走,胶鞋踩在积水的石板上,“咯吱”

响。

老王当了五年兵,脸上有块疤,说是以前巡逻被掉下来的墙皮砸的。

“这雷雨天最要当心,听人说这样的天墙里的东西容易出来。”

老王的手电光在红墙上扫,照到一处墙皮剥落的地方,露出里面的砖,颜色比别处深,像浸过血。

赵建军“嗯”

了一声,心思在手里的打卡机上。

按规定,每小时得在指定地点打卡。

西六宫墙角的打卡点最难找,藏在一棵老柏树下。

那树是乾隆年间种的,树干歪歪扭扭,枝桠伸得乱,被雨水打湿后,影子投在墙上像张网。

树底下有个铁盒子,就是打卡机,锁早就锈了,用根铁丝缠着。

快凌晨三点时,他俩刚好走到这。

一道闪电劈下来,照亮墙根的瞬间,赵建军看见有个影子贴着墙站着。

不是树影,是人形,穿长袍,头垂到腰际。

他刚要开口,就被老王一把捂住嘴。

老王的手心全是汗,步子迈得很急,拉着他就往打卡机那儿走。

“别回头,”

老王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颤音,“走你的。”

两人刚挪步,就听见布料摩擦的“窸窸窣窣”

声,离得很近,像有人穿长袍在走。

那声音跟着他们的脚步,不快不慢,始终在身后三步远。

赵建军的后背开始冒冷汗,冷汗混着雨水往下淌,浸湿了军装的后背。

他攥紧电筒,光柱随着走动在红墙上晃。

赵建军看见自己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影子后面,还有个更淡的影子贴着墙根在动。

到西六宫墙角,老王哆嗦着掏出打卡片塞进机器,“咔哒”

一声,时间印在卡片上。

这时,一声极轻的叹息从墙根传来,像女人的声音,混着雨声,带着股潮湿的土腥味,还有点像烂树叶的味。

赵建军忍不住回头,手电光扫过去。

墙根下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