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甘肃敦煌阳关鸣沙山亡灵的战歌2(1 / 2)
王磊好了以后的第二天就收拾东西走了。
他后来把录像剪辑后到网上,剪掉了相机黑屏和沙坡上的影子,配文说传说精彩,现实普通。
但有粉丝现,视频最后几分钟画面是黑的,却能听见窸窸窣窣的扒沙子声,还有个女人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说:“我的甲……”
马占元的爷爷当年是阳关的守陵人。
那时候阳关还有几座土坟,传说是女兵的衣冠冢。
马占元的爷爷就住在坟旁的土屋里,每天吹唢呐,说是给女兵解闷。
爷爷常跟马占元说,那些女兵可怜,死的时候才十几岁,有的还没嫁人,魂魄困在沙子里,风一刮就出来找家,唢呐声能给她们指方向,别迷路。
据说民国三十一年,有支国民党军队路过阳关,想在鸣沙山扎营。
马爷爷劝别在那儿扎,夜里吵着女兵会出事的。
军官不信,骂他是个老封建,硬是把帐篷搭在石棺材旁边。
那天夜里起了黑风暴。
狂风卷着沙子像刀子,刮得帐篷哗啦响。
士兵们听见外面有声音,像有人在帐篷外走动,咔哒咔哒的,像穿了盔甲。
有个士兵拉开帐篷帘,吓得嗷一声晕过去。
外面站着一队人影,穿铁甲,举长矛,围着帐篷转圈,月光照在她们脸上,一片惨白,眼睛里面是空的。
第二天风暴停了,帐篷还在,士兵们都痴傻了,眼神呆滞,只会说沙子里冷。
军官想把他们拉走,可他们像被钉在沙子里,怎么拽都不动。
最后爷爷来了,吹着唢呐围着帐篷转了三圈,那些士兵才突然清醒,像丢了魂似的跟着唢呐声往外走。
从那以后,没人敢在鸣沙山这块扎营。
爷爷说,那是女兵们在练兵,总觉得还在打仗,见了穿军装的就想较量较量。
爷爷的唢呐吹的是《折杨柳》,是唐代的曲子,说是当年女兵们最爱听的。
他说吹这曲子,女兵们就不会怒,还会跟着节奏走,像在跳古老的舞。
有一回,他夜里吹唢呐,看见沙坡上的影子真的在动,跟着调子抬手、转身,动作整齐得像排练过。
马占元小时候总问,那些女兵长得好看吗?爷爷就叹气,说好看有啥用,都死在异乡,连尸骨都找不着。
后来爷爷老了,吹不动唢呐,传给了马占元,嘱咐每年清明去鸣沙山吹吹,别让她们忘了回家的路。
马占元吹了一辈子唢呐,现在也吹不动了。
他把唢呐放在柜子上擦得锃亮,每年清明还是会去鸣沙山,坐在石棺材旁边晒太阳,听沙子里的声音。
有人问他还能听见她们说话吗,他就笑,露出没牙的嘴,说听见了,她们说谢谢呢。
去年清明,敦煌文旅局的人来找他,说想在鸣沙山搞个古战场体验项目,让游客穿盔甲、骑马,再现樊梨花西征的场景。
马占元气愤的把他们轰了出去,说别糟践东西了,那是真死人的地方,能给人当戏台子?
那些人走时都还在嘟囔老顽固。
马占元没理,对着鸣沙山方向又吹了段《折杨柳》。
虽然他老了没气了,但调子还是准的。
风吹过,鸣沙山呜呜的响,像是很多人在跟着哼。
2o年春天,鸣沙山刮了场罕见的黑风暴。
黄沙遮天蔽日,把阳关遗址埋了半截。
有个放羊的老汉在沙坡下现些奇怪的东西,是盔甲碎片,还有几枚开元通宝铜钱。
消息传出去,引来些探险的人。
学历史的李娟专门研究唐代女兵,觉得那可能是樊梨花那支女兵营的遗物,就带着设备进了山。
她找马占元问规矩,老头抽着旱烟说,别捡铁片子,别在石棺材旁过夜,听见有人喊名字别回头。
李娟记下了,还买了把艾草揣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格格党】 www.g3zw.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